毛圆线虫病
书籍:门诊兽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406页(760字)
(一)诊断要点
1.寄生于真胃内,偶见于小肠。常发生于6月下旬,7~8月达高峰,9月趋于下降,随寒冷的到来而停止。
2.急性病例少见,多发生于羔羊,常表现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贫血。慢性病例常见,以贫血和消化紊乱为主;病畜被毛粗乱,消瘦,精神萎顿,可视黏膜苍白,下颌间隙和体下部发生水肿,放牧时离群,常出现便秘,粪中带黏液,出现下痢的少见,最后多因极度虚弱而死亡。
3.确诊应根据本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粪便虫卵检查、症状、病死动物的剖检结果做出综合判断。
(二)防治
1.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给全群牛、羊进行驱虫,一般春、秋各进行1次,冬季可用高效驱虫药驱杀黏膜内的休眠幼虫,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在转换牧场时应进行驱虫。可选用下述驱虫药:左咪唑每千克体重8mg,可混于饲料内喂给,也可作皮下注射;或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10mg,拌入饲料中喂服或配成10%混悬液灌服;或磺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mg,内服;或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8mg,内服;或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200μg,皮下注射。
2.在严重流行地区,可将硫化二苯胺混于精料或食盐内使自行舔服,持续2~3个月,有较好预防效果。
3.尽可能避开潮湿草地和幼虫活跃时间放牧;建立清洁的饮水点,合理地补充精料和无机盐;全面规划牧场,有计划地进行分区轮牧,适时转移牧场,控制载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