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14页(1299字)

水稻恶苗病[Gibberella fujikurio(Sawada)Wollenw.]由病原真菌引起。俗称白秆病、徒长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但以秧苗期至分蘖期发病最多。病苗比健苗高而细弱,叶片和叶鞘窄长,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发病重的往往早期枯死。

1 预测依据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菌源量和温度等因子。

1.1 菌源

水稻种子带菌是该病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从病谷上长出的幼苗,均能被感染,重者造成苗枯,轻者造成后期徒长。带病植株中的菌丝,从下向上蔓延,当菌丝扩展到一定程度时,稻株节间及叶鞘开始变褐,其上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病稻草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之一,在旱或半旱育秧田中,即使种子无病,若用病草覆盖,也会导致严重发病。

1.2 温度

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低于20℃或高于40℃常出现隐症现象,土温在25℃左右仍可造成徒长症状。

1.3 品种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一般籼稻发病较重,糯稻发病较轻。旱育秧发病较水育秧严重。伤口多、隔夜秧有利病菌侵入,加重发病。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秧苗期发病调查

分品种选择有代表性的秧田5~10块,在移栽前2~3天调查1次。每块田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0.25m2,分别记载健株和病株数,计算秧苗期的病株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16。

表4-16 水稻恶苗病调查表

2.2 大田期病情普查

分品种和插秧期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10块,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各调查1次,每块田调查100丛稻,记载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结果记入表4-16。

2.3 影响发病因素调查

调查了解上年发病面积、种子带菌及处理情况等。

3 预测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上年秧苗期的发病情况、留种或调引种情况、种子处理以及水稻生长期间的温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如果上年发病重、调引种频繁、种子处理面不大或处理效果差,秧苗期气温适宜,则恶苗病可能发生较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