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34页(2895字)
【病因】 病原为乙型脑炎病毒(以下简称乙脑病毒),由库斑蚊为媒介而传染。鸡、狗、猪及野鸟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期10~15天,最长可达21天,有强烈的季节性,以7、8、9月发病较多,通常以儿童患病为多。流行期间隐性患者多于发病者。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及神经受累的程度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等。
一、轻型:患儿神志始终清醒,可有嗜睡、头痛、呕吐,体温在38~39℃,少数儿童可因高热而抽风。1周左右可以恢复,不留后遗症。
二、普通型:体温常在40℃左右,有头痛、意识障碍、昏迷或半昏迷,有颈部强直,10天左右可以恢复,不留后遗症。
三、重型:起病很急,体温骤升至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性抽风,可能发生呼吸衰竭,病程长达两周左右,恢复期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
四、暴发型:少见,但起病很急,体温上升40℃以上,迅速进入昏迷及持续抽风,随之可发生呼吸衰竭。
此外,患儿尚有颈部强直,瞳孔可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及消失,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如颅神经受累,严重者可有吞咽困难和舌运动困难,容易呛吸及产生运动性失语。
流行期间普通型多见,流行初期暴发型、重型常见,流行晚期轻型而不典型的居多,恢复期病人经过积极治疗3~6个月之后,仍有神经精神症状者,称后遗症,可留有痴呆、失语、偏瘫、耳聋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季节,若有高热、头痛、呕吐及颈强直时,应警惕本病。但须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中毒性菌痢:高热抽风与乙脑相似,应及时化验大便,菌痢大便为脓血性。还可参照有无不洁饮食史进行鉴别。
二、化脓性脑膜炎:高热抽风脑膜刺激症状与乙脑相似,必要时可作脑脊液检查,以助鉴别。
三、腮腺炎脑炎:常流行于冬春之间,有腮腺炎史,血液淀粉酶增加。
四、脊髓灰质炎:流行季节略早,多无神智改变,不抽风,肢体瘫痪为下神经单元的瘫痪。
【预防】
一、搞好环境卫生,积极灭蚊,饲养家禽、家畜者,应特别注意卫生。
二、预防接种:采用乙脑死疫苗皮下接种,一般接种两次,中间相隔7~10天,第二年加强注射1次,注射用药量是6~12个月小儿0.25毫升/次,1~6岁0.5毫升/次,7~12岁1毫升/次,成人2毫升/次。预防接种免疫力通常在第二次注射后2~3周产生,免疫效力可持续4~6个月。
【治疗】
一、一般治疗:应就地集中,隔离治疗,供给足够营养及水分,昏迷者可用鼻饲,注意口腔护理,防止堕床及褥疮。
二、中药治疗:
(一)疾病早期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者,可用石膏知母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甘草6克、知母12克、双花16克、连翘15克。
抽风频繁者加羚羊粉9克、钩藤6克;高热昏迷者加紫雪丹0.9克,或安宫牛黄丸1/3粒或局方至宝丹1.5克;余热未清、津液不足可用竹叶石膏汤。
(二)病程后期肢体拘挛、强直或瘫痪者,以活血通络为主,可用丹参四物汤。
处方:丹参12克、生地9克、赤芍9克、当归9克、红花6克、乳香6克、川芎6克、地龙6克,水煎服。
强直拘紧者加蜈蚣2条、木瓜9克,虚弱者加阿胶6克、寸冬12克、鳖甲15克。
三、对症处理:
(一)高热:降低室温,争取室温在30℃以下,或用物理降温,头置冰袋,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安乃近滴鼻或氯丙嗪肌注,维持肛表39℃以下即可。降温太甚又可引起大汗虚脱。
新针取穴合谷、曲池、风池及十宜放血。
(二)抽风:服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水化氯醛(灌肠)、苯妥英钠、安定、副醛及阿米妥钠等,也可用氯醛灌肠。可应用脱水剂降颅内压,如20%甘露醇1~2克/公斤,30%尿素0.5~1.0/公斤,50%葡萄糖2~4毫升/公斤,以上药物可按每4~6小时交替使用,同时须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可作气管切开吸痰或加压给氧。
(三)呼吸衰竭:除上述措施外,还可用地塞米松或皮质激素,效果较为理想,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回苏林、野靛碱等,可交替使用。东莨菪碱(654-2)效果良好,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剂,1毫升中含有效成分0.3毫克,常用量为0.02~0.04毫克/公斤,用10%葡萄糖30毫升稀释后,静脉缓注,每间隔10~30分钟用药1次。
(四)循环衰竭:用毒毛旋花子素K、可拉明、恢压敏等。心跳停止时可心内注射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及碱性药物等,并进行心脏按摩。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重型病人可早使用,待体温下降至正常以后,持续2~3天即可逐步减量停用。停用过早可有回跳,必要时可考虑再用,一般疗程不超过5~7天。
四、后遗症治疗:采用新针疗法,调理经络,取十二经循经开窍。按阴阳表里相配,组成4组。第一组束骨、隐白、窍阴;第二组太溪、厉兑、大敦;第三组后溪、少商、关冲;第四组神门、商阳、中冲。
根据症状可配哑门、大椎、风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
脑炎后易有心肾不交,肝火内动,故在针灸时必须取穴心俞、肝俞、肾俞,方可取得较好效果。此外,还可佐以局部按摩及体育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