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潜蝇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64页(3680字)

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又称稻秆蝇,属双翅目,黄翅叶蝇科。在国内分布于黑江、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以幼虫在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和幼穗。因此,做好幼虫的防治是控制稻秆潜蝇为害的关键。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越冬虫口密度调查

1.1.1 调查时间 在水稻播种前进行。调查1次。

1.1.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包括冬闲田、春季作物田和其他寄主)5~10块。

1.1.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1~2m2,剥查被害株检查越冬幼虫和蛹。结果计入表4-77。

表4-77 稻秆潜蝇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1.2 系统调查

1.2.1 幼虫调查

1.2.1.1 秧田幼虫调查

1.2.1.1.1 调查时间 从秧苗3叶期开始,每5天调查1次,查到拔秧前止。

1.2.1.1.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各3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1.2.1.1.3 调查方法 随机取样,每块田查10个点,每点查1m2。调查被害株和剥查幼虫。结果记入表4-78。

表4-78 稻秆潜蝇秧田幼虫系统调查记载表

1.2.1.2 大田幼虫调查

1.2.1.2.1 调查时间 从秧苗返青开始,每5天调查1次,查到齐穗期止。

1.2.1.2.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各2块,作为系统调查田。系统调查田一经确定,年内不得变动,年度间系统田所在的稻田片区也要相对稳定,系统调查田不施用杀虫剂防治。

1.2.1.2.3 调查方法 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10丛,调查被害株和剥查幼虫。结果计入表4-79。

表4-79 稻秆潜蝇大田幼虫系统调查记载表

1.2.2 卵量调查

1.2.2.1 秧田卵量调查

1.2.2.1.1 调查时间 从秧苗3叶期开始,每5天调查1次,查到拔秧止。

1.2.2.1.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播类型田各3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1.2.2.1.3 调查方法 随机取样,每块田查10个点,每点查1m2,重点调查叶背和叶鞘。结果记入表4-80。

表4-80 稻秆潜蝇秧田卵量系统调查记载表

1.2.2.2 大田卵量调查

1.2.2.2.1 调查时间 在成虫高峰期调查1次。

1.2.2.2.2 调查田块 以大田幼虫系统调查田作为卵量调查田。

1.2.2.2.3 调查方法 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10丛,每块田共查50丛,重点调查叶背和叶鞘。结果记入表4-81。

表4-81 稻秆潜蝇大田卵量系统调查记载表

1.3 虫情普查

1.3.1 秧田普查

1.3.1.1 普查时间 从秧苗3~4叶期到移栽大田前3~5天,查1次。

1.3.1.2 普查田块 按为害程度,选择秧苗受害轻、中、重的代表类型田,普查田块总数不少于20块,每块田不少于300m2

1.3.1.3 普查方法 随机取样,每块田查5个点,每点查1m2,调查被害株和剥查幼虫。结果记入表4-82。

表4-82 稻秆潜蝇秧田幼虫普查记载表

1.3.2 大田普查

1.3.2.1 普查时间 在水稻齐穗期进行。

1.3.2.2 普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各类型田普查田块数不得少于10块,普查田块总数不得少于30块,每块田不少于300m2

1.3.2.3 普查方法 随机取样,每块田查5个点,每点查5丛,共查25丛,调查被害株和剥查幼虫。结果计入表4-83。

表4-83 稻秆潜蝇大田幼虫普查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预测预报依据

稻秆潜蝇为山区、半山区水稻上主要害虫,其发生为害,取决于虫源基数、气候环境、耕作制度及栽培管理,品种与天敌和防治关系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1.1 虫源基数 稻秆潜蝇主要在山区、半山区的日本看麦娘、华北剪股颖等禾本科杂草以及小麦等植物上越冬,并成为翌年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源。稻秆潜蝇耐寒性强,冬季死亡率低,在山区农田零星分散,杂草丛生等环境条件下,导致虫源分布广,并有利该虫的发生和为害。越冬代成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产卵于一季中稻秧田和早稻秧田、本田和单季晚稻秧田。第一代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主要产卵于一季中稻和单季晚稻本田。第二代成虫9月前后羽化,主要产卵于越冬寄主。

2.1.2 气候环境 稻秆潜蝇性喜阴凉,最适温度为22~28℃,超过35℃发育停滞,低于10℃发育缓慢,正常发育的相对湿度在70%以上。3月份气温高,日照多,第一代发生早,反之则迟;若6月下旬至7月中旬遇高温、干旱天气,第二代发生受到严重制约,如多阴雨,少日照,有利于发生为害。

2.1.3 耕作制度及栽培管理 单季晚稻面积大,或单、双季混栽,有利该虫的转移,发生为害。早播、早插、早管,氮肥施用多,稻苗叶色浓绿,可诱集成虫产卵,加重其为害。小麦受害轻重与前茬小麦播种方式和长势有密切关系。一般前茬为单季中稻或制种田,较连作晚稻田重,稻板麦重于翻耕麦,麦苗长势差的重于长势好的。

2.2 预测方法

发生期预测 虫态历期预测法:根据田间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参考当时天气预报,加相应的历期,推算下一个虫态发生期。

卵孵化(始盛、高峰、盛末)期=化蛹(始盛、高峰、盛末)期+卵历期+产卵前期+卵历期

期距预测法:以上一代某一虫态发生期,预测下一代相应虫态发生期。

下一代虫态发生期=上一代同虫态发生期+常年相应的虫态平均期距(或相似年期距)

2.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稻秆潜蝇的发生程度以当地主要为害世代田间被害株(穗)率及其发生面积占插秧面积的百分比例来确定。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如表4-84:

表4-84 稻秆潜蝇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