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瘿蚊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57页(3663字)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Wood-Mason)]属双翅目瘿蚊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及江西、湖南、云南、贵州省(自治区)的南部山区和丘陵地区,近年部分平原地区也有发生。该虫钻蛀为害,前期为害状不明显,植株生长点一旦受破坏,只能成葱,不能抽穗,药剂防治难度大。在严重发生区,常造成连片失收。
1 预测依据
1.1 气候条件
稻瘿蚊成虫羽化和幼虫入侵喜高湿环境。在7~8月份晚稻秧苗到本田分蘖期内,几乎每次降雨,对该虫繁殖入侵都有利。阴雨日数多少,决定当年水稻受害轻重。成虫盛发期内降雨超过8天,或6~8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气温之比大于3时,对稻瘿蚊发生十分有利。晚稻返青、分蘖之前,田间荫蔽性差,光照强,对稻瘿蚊繁殖极为不利。若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秋旱明显,即使秧苗期大发生,本田受害损失也很轻。
部分山坑田、小垌田日照不足,湿度大,雾大、露重,石灰岩地区地下温泉或冷泉特别适宜稻瘿蚊生存繁殖,有时小气候影响超过大气候的降雨日数,在这些地方只要有一定的虫源,就会年年大发生,成为常发性、灾害性害虫。
冬春期的气候对越冬幼虫虽无直接影响,但一切不利于越冬寄主生存的条件,如干旱、严寒、春季稻田淹浸等,都可能导致稻瘿蚊大量死亡。上一年晚稻发生量与来年第一代发生量没有显着性正相关。
1.2 栽培制度与品种
双季稻、单季稻混栽,以及晚稻早熟品种与迟熟品种混栽,为稻瘿蚊辗转繁殖、为害造成桥梁,有利稻瘿蚊发生为害。品种成熟期与稻瘿蚊发生有很大关系。在7~8代区早稻特迟熟品种上,稻瘿蚊可顺利繁殖4个世代,虫源直接迁入晚稻早插田。水稻品种间对稻瘿蚊的抗性有极显着的差异。例如在敏感对照品种标葱率为12.5%~55.6%时,抗蚊2号标葱率均低于1%。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冬后虫口密度调查
冬后虫口密度调查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进行。选择上年5、6、7代稻瘿蚊出葱率高的稻田、田埂和稻田周围沟边的游草、再生稻调查1~2次。每类型田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选取10个点,每个点查0.5m2,共查5m2。计算虫口密度(再生苗、落谷苗的虫口密度计算,可以调查的株数和虫数,根据种植的规格,估算公顷丛数、丛株数,从而推算公顷虫量)及死亡率。结果记入表4-66。
表4-66 稻瘿蚊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2.2 秧田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选择早、中、迟稻类型秧田各1块,随机或对角线5点取样,每0.1m2共查0.5m2。调查其总株数、出葱率、葱管类型、虫口密度,记入表4-67。
表4-67 稻瘿蚊虫口密度和发育进度调查表
2.3 本田各代虫口密度和发育进度调查
本田期在各代出葱高峰期后或成虫盛发期前10天,结合为害率调查进行。选择各种稻作类型田,采用平行跳跃五点取样法,每个类型田查5个点,每个点查10丛。调查出葱率、虫口密度。结果记载同表4-67。每类型田剥查活虫数应大于50头,分别对幼虫、蛹进行分龄、分级,并计算比率。结果记入表4-68。
表4-68 稻瘿蚊田间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2.4 羽化率调查
对水稻秧田或本田,当田间出现乙型葱管开始,每天调查1次。每次调查100根葱管以上,统计蛹衣挂在羽化孔上的丙型葱管数(已经羽化),并记入表4-69。当羽化率达20%时,为成虫盛发始期,当羽化率达50%时,为成虫盛发高峰期,当羽化率达80%时,为成虫盛发末期。
表4-69 田间稻瘿蚊成虫羽化率调查表
2.5 乙型葱管消长情况调查
从田间开始出现乙型葱管开始,选取有代表性各类型稻田1块。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选取固定的5个样点并编号,每个点定点调查100丛,逐日或者隔日调查记载乙型葱管数,并将统计完成的葱管拔除。调查数据记载入表4-70。
表4-70 田间稻瘿蚊乙型葱管系统调查表
2.6 冬前越冬基数调查
在六代或七代稻瘿蚊出葱结束后至下霜前,选取标葱率高的不同类型稻田,采用平行跳跃五点取样法,抽取5个点,每个点10丛,共查50丛。调查结果记入表4-71,为来年冬后虫源调查选定田块。
表4-71 稻瘿蚊田间冬前越冬基数调查表
2.7 成虫消长调查
从4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选取远离村民居住地,地势较平坦,有成片水田的稻瘿蚊发生区,安装200W白炽灯或20W的黑光灯(波长3600nm),灯高(灯泡或灯管距地面)1.5m,进行诱测。每天傍晚开灯,次日天亮关灯。将诱集物分日存放,并定期取回,置于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结果记入表4-72。
表4-72 稻瘿蚊灯下稻瘿蚊灯光诱测记载表
3 预测预报
3.1 长期预报
从气候、虫源、耕作制度、品种布局及天敌寄生等情况,综合分析稻瘿蚊发生的趋势及其为害程度。即结合越冬虫口密度调查、灯诱成虫调查、羽化率或定点乙型葱管消长情况调查以及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掌握各代成虫盛发期,结合历史资料,利用上、下世代期距,依据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品种布局综合分析,预测各代成虫发生期、发生量,各代幼虫为害对象田。
3.2 中期预报
采用历期法依据上一代幼虫、蛹密度和发育进度调查,预测下一代发生期、为害对象田。结合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品种布局等因子综合预测发生程度。
3.3 短期预报
发布距防治适期10天以内虫情预测。根据灯诱成虫调查、羽化率或定点乙型葱管消长情况调查成虫或幼虫及蛹发育进度调查,采用期距法预测成虫盛发期、卵盛孵期和防治适期,作为指导药剂防治的短期虫情依据。如各代灯诱成虫高峰日加上4~5天(产卵前期1天,卵期3~4天),即为幼虫孵化高峰日;田间成虫羽化率达50%或田间乙型葱管高峰日后的5~7天即为成虫盛发高峰期,或根据幼虫及蛹发育进度,直接推算出成虫盛发期,再加上4~5天即可推算出幼虫孵化高峰期,进而确定防治适期。
4 测报参考资料
4.1 稻瘿蚊蛹分级标准
稻瘿蚊蛹分6级:
◆1级:复眼未现形;
◆2级:复眼粉红色;
◆3级:复眼变鲜红;
◆4级:复眼枣红色;
◆5级:复眼黑褐色;
◆6级:当天羽化。
4.2 稻瘿蚊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注:1995,广西植物保护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