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瘟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24页(1453字)

甘薯瘟病,又名细菌性萎蔫病,俗称薯瘟、死苗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内检疫对象。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均有发生。病原为Pseudoomonas solanacearum pv.batatae(Smith)Smith,属细菌。病原菌在病薯、病藤上越冬。

1 影响甘薯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1 病源基数

上年发病重的田块,未及时清理田间的病薯、病藤,当年发病就重。连年种植甘薯,病原菌累积多,发病重。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在有病的地上育苗,或在苗床上使用有病的肥料,培育的藤苗带病率高,大田发病就重。

1.2 品种抗性

一般含水量高的品种比含水量低的品种发病重。目前种植的品种,抗性较强的有湘75-55、岩27、荆选4号、徐薯18、徐薯26等。

1.3 气候因子

甘薯瘟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病害。病原细菌在20~40℃的气温条件下,都能生长繁殖。当田间温度在24~27℃,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有利生长繁殖。如温州地区一年有2次发病高峰期,即甘薯扦插后,正逢雨季流行,往往引起大量死苗,出梅后进入长期干旱,控制了病害流行。随着秋雨来临病害又重新流行。10月份气温下降病害停止发展。

1.4 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

多湿的平原薯地比高山旱地发病早而重,连年种植甘薯的发病重,轮作发病轻。据试验,病薯地抛荒1年后扦插甘薯,病株率仍达90.16%,抛荒2年的病株率为65.07%,抛荒3年的病株率为28.7%,抛荒4年的不再发病。

2 调查项目与方法

2.1 苗床病情调查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与感病品种各2~3个,每个品种选3~5个苗床,在苗高15~20cm时,于晴天症状明显时调查,5点取样,共查100株,记载发病株率,病情指数。调查结果记入表4-154。

表4-154 甘薯瘟病苗床病情调查表

2.2 收获期病情普查

在甘薯收获时,调查当地主栽品种,5点取样,每点20株。记载病株数、病薯块数及薯块发病程度。调查结果记入表4-155。

表4-155 收获期甘薯瘟病病情调查表

3 预测方法

根据苗床发病早、迟和发病轻重;大田前期发病的早、迟和发病程度;常年发病的轻重和当年甘薯品种的布局;气象部门预报的气温、雨量等因子,综合分析甘薯瘟发生趋势。如果当地常年发病重,感病品种多,苗床、大田发病早而重,气温高、雨量多、出梅迟,则甘薯瘟病有可能大流行,要及早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