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57页(1215字)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1ebahn)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自然条件下幼苗很少发病或不出现症状。一般在3~5叶至现蕾期才开始逐渐显症。棉株各部位均可发病。棉花黄萎病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辣椒、番茄、甘薯、黄瓜、西瓜、绿豆等200多种植物。属维管束病害。在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及长江流域、辽河流域棉区均有发生,是国内棉花上重要的检疫性病害。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病原菌初侵染源

带菌种子、病残体及带菌土壤、肥料等都是来年侵染的菌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因此,老棉区一般发病较重。

1.2 温湿度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低、日照时数少、雨日天数多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

1.3 其他因素

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系统调查

根据当地棉花品种的布局状况和生态类型,选择发病较早,且有代表性棉田1~2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667m2。从7月中旬开始,每7天调查1次,到9月中旬结束。每块田固定5点,其中至少1点已有病株,其余各点随机选定。每点调查单行20株。记载有病株数,统计病株率。结果记入表5-5。

表5-5 棉花黄萎病系统调查表

2.2 大田普查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在棉花黄萎病发病盛期,依据棉花栽培区划和常年发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棉田10~15块做一次性调查。每块田采5点取样,每点调查单行10株。记载发病株数,统计病株率。结果记入表5-6。

表5-6 棉花黄萎病大田普查表

3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河南省主要以当地发病盛期的平均病株率来划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