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60页(14254字)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世界性害虫。国内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北方棉区以第二、三代发生为害最重,南方棉区以第四、五代发生为害最重。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寄主作物十分广泛

棉铃虫是杂食性害虫,寄主作物有200多种。其中以棉花、玉米、花生、豆类、蔬菜、花卉等发生为害较重,并造成严重的损失。

1.2 迁飞暴发的特性

棉铃虫的成虫具有追逐寄主植物开花产卵的习性。各种寄主植物既是棉铃虫幼虫为害的对象,残留的幼虫又会成为下一代发生的主要虫源。成虫还有迁移性和间歇迁飞的特性,其产卵量大,幼虫繁殖快,遇适宜的条件容易暴发成灾。

1.3 气候条件的影响

棉铃虫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以上,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土壤的含水量达40%时,蛹的死亡率达86%~100%。

2 越冬基数调查

2.1 越冬幼虫量调查

2.1.1 调查时间 最末代为第四代棉铃虫发生地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底调查1次;有第五代棉铃虫发生地区,还要在10月上、中旬调查1次。在棉铃虫四至五龄幼虫占80%左右时进行调查。把两次调查的幼虫量加在一起,计算棉铃虫实际越冬总虫量。

2.1.2 调查田块

2.1.2.1 选择主要寄主作物田,如棉花、玉米、高粱等。

2.1.2.2 每种寄主选择对棉铃虫发生适合、一般、较差三种类型田,每种类型调查3~5块田。

2.1.3 调查取样方法 每块田用5点取样法,共调查50~100株。把调查的幼虫数量,根据每种作物种植密度,计算成每公顷虫量。

2.1.4 越冬蛹滞育率观察 在田间调查越冬幼虫时,在主要越冬寄主作物上,取回五龄以上的幼虫100~200头,在室内饲养,观察蛹的滞育率。

2.1.5 调查资料的统计

2.1.5.1 计算实际越冬总虫量

实际越冬总虫量按式(1)计算:

L=∑(K×S×E)×15/10000……………………(1)

式中:

L——实际越冬总虫量(万头);

K——某类寄主作物平均每公顷虫量(头);

S——某类寄主作物总面积(hm2);

E——滞育率(%)。

结果记入表5-8。

表5-8 棉铃虫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

2.1.5.2 在棉铃虫越冬基数调查汇总表中,计算合计、平均一栏的平均越冬幼虫量公式为:

式中:

K——单位面积平均越冬幼虫量(头/hm2);

L——实际越冬总虫量(万头);

S——寄主作物总面积(hm2)。

棉铃虫越冬基数调查汇总见表5-9。

表5-9 棉铃虫越冬基数调查表

注:平均越冬幼虫量(头/hm2)=合计实际越冬总虫量(头)/合计寄生作物总面积(hm2)。

2.2 越冬蛹量调查

2.2.1 冬前挖蛹调查

2.2.1.1 调查时间 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

2.2.1.2 调查作物 当地最末一代棉铃虫主要寄主作物田,棉花、玉米、花生、大豆、谷子、高粱等。

2.2.1.3 取样方法 各类作物累计不少于20m2,挖蛹深度不浅于15cm。每块地随机取5点,使地边和中间均能兼顾。

2.2.1.4 调查数据的统计 调查统计出各种作物田平均每平方米棉铃虫蛹数、滞育蛹数、计算蛹滞育率。以下列公式计算棉铃虫越冬总蛹量(T):

式中:

T——棉铃虫越冬总蛹量(万头);

P——某类作物平均每公顷蛹量(头);

L——某类寄主作物总面积(hm2);

E——蛹滞育率(%)。

2.2.2 春季越冬蛹成活率调查

2.2.2.1 调查时间 3月中、下旬。

2.2.2.2 调查类型田 取样方法均同冬前挖蛹调查。记载活蛹、死蛹数,计算死亡率。

3 用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

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条件暂不具备的地方,用20W黑光灯诱蛾。

3.1 诱测工具田间设置标准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安装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W黑光灯),要求其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的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诱虫时间最长必须每年更换1次新的灯管。

3.2 诱蛾时间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新疆南疆棉区从4月5日开始,新疆北疆棉区从4月中旬开始,辽河流域棉区从5月上旬开始。

3.3 观察记载方法

每日统计1次成虫发生数量。将雌蛾、雄蛾分开记载。结果记入表5-10。

表5-10 灯诱棉铃虫记载表

4 各代棉铃虫残留幼虫量调查

4.1 北方棉区第一代残留幼虫量调查

在当地第一代主要寄主作物上进行。调查时间一般应固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尽量选晴天、微风(小风)的上午,在棉铃虫四至五龄幼虫占80%左右时调查1次。

4.1.1 调查方法 条播、小株密植作物,以平方米为单位,每种类型田调查2~4块,每块地取样10点,每点5m2;单株、稀植作物,以株为单位,每块田调查取样100~200株。采用网捕的地区,仍可用网捕法。

4.1.2 统计幼虫总量 幼虫总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L1——幼虫总量(万头);

K1——某类寄主作物平均每公顷幼虫量(头);

S——某类寄主作物总面积(hm2);

R——寄生率。

4.1.3 幼虫龄期分析法 在田间进行幼虫调查时,随后进行幼虫龄期分析。为了保证准确性,幼虫数量应不少于30头。

4.2 各世代残留幼虫量调查

4.2.1 调查时间 在每个世代棉铃虫四至五龄幼虫占80%左右时,调查1次。统计幼虫总量和幼虫龄期分析法与第一代相同。

4.2.2 棉铃虫幼虫数量统计(表5-11)

表5-11 棉铃虫幼虫调查统计表

5 棉铃虫暴发年份麦田一代发生情况调查

5.1 系统调查田的设置

在一块面积为3~5个667m2的一类麦田中,选一块面积为67~200m2的不施药区。

5.2 系统调查卵量

在不施药区内,按5点取样,每点固定20穗小麦,每隔3天查1次麦穗上的棉铃虫卵量,查后将卵抹去。

5.3 系统调查幼虫发生数量

从卵盛期开始到5月底,每5天调查1次。在不施药区内,每次随机取100个麦穗,带回室内剥查低龄幼虫发生数量,分龄期记载(表5-12)。

表5-12 麦田卵量、幼虫发生情况调查表

5.4 调查天敌发生数量

从幼虫孵化盛期开始到小麦收割前,每5天查1次天敌。

捕食性天敌:在不施药区随机取5点,每点20株小麦,调查记载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

寄生幼虫天敌:在调查捕食性天敌的同时,每次带回室内20~30头幼虫,用试管进行单管饲养,隔3天换1次麦穗和试管,记载寄生性天敌种类。结果记入表5-13。

表5-13 天敌调查记载表

5.5 大田普查

普查时间为5月中旬和5月下旬各1次。5月中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防治对象田和防治适期。调查以村或乡为单位,选间作麦田、纯麦田和靠近蜜源植物麦田各1块,以5点取样,每点调查1m2小麦上棉铃虫数,分龄期记载。计算棉铃虫虫量和发育进度。每次调查时,随机取100个麦穗,带回室内检查卵和初龄幼虫数。5月下旬调查的目的是计算其残留幼虫量,普查方法见“4各代棉铃虫残留幼虫量调查”。

6 棉田虫量及天敌调查

6.1 成虫

承担棉铃虫监测任务的区域站,除坚持用黑光灯诱蛾外,再在用杨树枝把诱蛾和性诱剂诱蛾两种方法中,选一种做补充。

6.1.1 诱蛾时间 黑光灯诱蛾从6月初至10月底;杨树枝把诱蛾和性诱剂诱蛾从6月初至9月底。

6.1.2 杨树枝把诱蛾 取10枝2年生杨树枝条,枝长约67cm,晾萎蔫以后捆成一束,竖立于棉行间,其高度超出棉株15~30cm;选生长较好的棉田2块,每块田2×667m2以上,每块田10束。每日日出之前检查成虫。每7~10天更换1次枝把,以保持诱蛾效果。

6.1.3 性诱剂诱蛾 采用全国统一诱芯,以统一规范安放。每日早晨检查诱到的雄虫虫量。记入表5-14。

表5-14 棉田成虫诱测记载表

6.2 系统查卵、幼虫和天敌

6.2.1 取样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类棉田1块,5点取样。二代每点选单行,共调查20株;三、四、五代每点选单行,一律改查10株。

6.2.2 查卵

6.2.2.1 查卵方法 每块田采用定点定株调查方式,二代查棉株顶端及其以下3个果枝上的卵量,三、四、五代查群尖和嫩叶上的卵量。每次上午调查,每3天调查一次,查后将卵抹掉。调查结果记入表5-15。

表5-15 棉铃虫卵的消长调查表

6.2.3 查幼虫、捕食性天敌

6.2.3.1 调查方法 北方棉区查二、三、四代,南方棉区查二、三、四、五代。各代分别选择一块不打药的棉田,面积不少于334m2,采用5点取样,定点调查。二代每点查10株,三、四、五代每点查5株,每5天调查1次(表5-16)。

表5-16 幼虫、捕食性天敌调查统计表

6.2.4 寄生性天敌观察

6.2.4.1 观察方法 在各代棉铃虫卵的高峰期和幼虫的盛发期,分别从田间采集50~100粒卵和三至六龄幼虫50~100头,在室内进行观察。棉铃虫卵和幼虫天敌情况统计表见表5-17。

表5-17 棉铃虫寄生性天敌观察表

7 棉田棉铃虫发生防治情况普查

7.1 卵高峰期普查

根据对棉铃虫发生的有利程度对棉田分类,重点普查一、二类田的高峰期卵量,比较和验证对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结果,指导大田防治。

7.2 普查方法

每块田5点取样,棉铃虫发生程度3级以上时,每点5株;2级以下时,每点查10株。共普查10~20块田。

8 棉花生育期及生育状况调查

8.1 调查时间

生育期调查结合棉铃虫田间调查进行。生育状况调查分别于6月20日、7月15日、 8月15日、9月15日各调查1次。

8.2 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棉田一块,5点取样,每点5株。

8.3 调查内容

生育期调查记载播种、出苗、现蕾、开花、结铃、吐絮期。生育状况调查记载果枝数、现蕾数、开花数、成铃数、吐絮铃数、脱落数等。统计伏前桃、伏桃、秋桃数、烂铃数、脱落数(表5-18)。

表5-18 生育期及生育状况调查统计表

9 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

9.1 发生期

9.1.1 世代划分

9.1.1.1 以一类棉田(棉铃虫喜欢产卵的棉田)卵的消长曲线表示一年卵的发生消长。

9.1.1.2 各世代卵始、末期的划分方法

9.1.1.2.1 对卵的消长曲线中各世代卵始、末期的确定

(1)各世代卵量有明显始、末期出现的,从实际始、末期处划分;

(2)两代间卵量有低谷的,从低谷处划分;当低谷较长时,从低谷中心点处划分;

(3)两代卵量发生重叠时,参考历年发生情况,人为划定一个分界线。

9.1.1.2.2 本地区各世代卵始、末期具体划分标准的确定

把以上由(1)、(2)、(3)划分的各年度各世代始、末期统计出来,计算它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再把这些平均值分别和各世代始、末期相比较,计算其历史符合率。把历史符合率最高,标准差最小的平均值首先固定下来,作为这一代始期(或末期)的划分标准。然后对其他各代的始、末期加以适当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既要使当代的历史符合率比较高,又能使上、下两个世代的划分适合性比较好。据此,把本地区各世代卵始、末期的具体划分标准确定下来。

9.1.1.3 划分各代成虫始、末期

(1)全年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代:以全年始见成虫和最后1次见到成虫的日期,分别作为开始代的始期和结束代的终止期;

(2)其余各代:用下一代卵末期减去成虫产卵前期,得出上代成虫末期。上代成虫末期过后为下代成虫始期。

9.1.1.4 各世代卵和成虫始、末期划分标准的实际应用 实际应用时,如果某年某代的实际始期(或末期)落入标准划分范围之内,就以发生实况记载和统计始期(或末期),如果超出划分标准,就以划分标准来记载和统计其始期(或末期)。

9.1.2 划分各代卵、成虫的发生期

9.1.2.1 各代卵、成虫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以全代累计总量的16%、50%、84%为划分统计标准。

9.1.2.2 卵期校正采用机值代换法、逻辑斯蒂曲线和an=a1+(n-1)d等差数列通式。

9.2 发生量、发生程度

9.2.1 发生量 以平均百株累计卵量、平均百株幼虫量(由平均百株累计卵量乘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求得)、累计诱蛾量表示。

9.2.2 发生程度划分原则 常发区分5级:

1级(轻发生) 指受害允许密度以下的卵量和虫量;

2级(中偏轻) 指介于轻发生和中发生之间的卵量和虫量;

3级(中发生) 指多年发生的卵量和虫量的平均值;

4级(中偏重) 指介于中发生和大发生之间的卵量和虫量;

5级(大发生) 指该地区历史上一些发生数量显着偏高年份的卵量和虫量。

偶发区参照相邻常发区划分标准:

(1)平均百株累计卵量(多点平均);

(2)平均百株幼虫量(由百株累计卵量折算);

(3)应该用农药防治棉田占总棉田面积百分率;

(4)应治棉田平均用药防治次数(以当家农药品种折算)。

(1)、(2)两项用来做年度棉铃虫发生程度的比较;(3)、(4)两项用来估计当地防治情况。

9.3 为害损失

9.3.1 统计皮棉产量、产值损失率(即若不防治时所造成的皮棉产量、产值损失率)将某代平均百株累计卵量乘以卵至三龄前幼虫存活率折成平均百株幼虫量,代入当地建立的产量损失模型,求得皮棉产量损失率。

该代皮棉产量损失率与皮棉产值损失率相等。

当地没有建立损失率测定模型的,可参照条件相似地区的损失率测定模型。北方棉区可参照式(5)、(6)、(7)计算:

二代:Y=4.21216lnX-9.82564±2.5 …………………………………………(5)

三代:Y=7.04571lnX-13.56878±3.7 …………………………………………(6)

式中:

X——百株虫量(头);

Y——皮棉产量损失率(%)。

四代:Y=0.8540+0.0232X …………………………………………………………(7)

式中:

X——百株累计卵量(粒);

Y——皮棉产量损失率(%)。

南方棉区可参照式(8)、(9)、(10)计算:

二代:Y=0.0992X1.2051±1.3986…………………………………………………(8)

三代:Y=0.3344X0.9991±1.4474………………………………………(9)

四代:Y=0.4520X0.8440±1.5194…………………………………………………(10)

式中:

X——百株虫量(头);

Y——皮棉产量损失率(%)。

9.3.2 统计实际皮棉产量、产量损失值(即防治后仍旧造成的皮棉产量、产值损失率)将防治后调查的棉田平均百株残虫量代入产量损失模型求得实际皮棉产量损失率,即实际皮棉产值损失率。

9.3.3 统计挽回皮棉产量损失率和挽回皮棉产值损失率 用皮棉产量、皮棉产值损失率分别减去实际皮棉产量、皮棉产值损失率求得。

9.4 年发生程度

按全年产值损失率划分成5级。全年产值损失率等于各代产值损失率之和。划分原则参照9.2.2。

9.5 棉铃虫调查资料表册

全国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供各地应用时复制。用来规范各区域测报站测报调查行为,保证为全国棉铃虫数据库积累统一、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棉铃虫调查资料表册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各项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增加预报区内棉铃虫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表,以便全面分析棉铃虫的发生影响因素。发生程度、为害损失情况,按历年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方法统计和填写。

9.6 棉铃虫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表册

全国制定统一的“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表册”样表一份,供各地应用时复制。应用此表册可以保证把调查资料表册上的测报数据,按测报资料统计(汇总)方法,统计成预测预报所需要的数据,从而为建立各项预报模型和方法奠定基础。各项统计内容须在全年田间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经审核无误后,和计算机数据库数据一起,上报上级病虫测报站保存。

10 监测预报数据的传递

10.1 监测预报数据的传递平台

采用国际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10.2 传递监测预报数据的模式编码

为保证各区域测报站将棉铃虫监测预报数据,向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处及时准确地传递,特编制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的编码程序。其中越冬代棉铃虫预报、一代棉铃虫预报、二代棉铃虫预报、三代棉铃虫预报、四代棉铃虫预报、越冬棉铃虫预报、棉铃虫和棉蚜长期预报、棉铃虫发生动态预报所需汇报的数据序列编制代码分别为M0MLA、 M1MLA、M2MLA、M3MLA、M4MLA、M5MLA、MNMLA、MDMLA。编码程序之中所列各项内容均为固定汇报格式,不能随意更改或遗漏。

10.2.1 主要编码技术规定

10.2.1.1 发生程度 一律按轻发生、中等偏轻、中发生、中等偏重、大发生划分为5级。分别用1、2、3、4、5表示。

10.2.1.2 代表符号的使用 其中数字、百分数一律不用符号表示;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或迟)、减、少、低用“-”表示;如早5天,为“+5”;晚5天,为“-5”;高20%,为“+20%”;低20%,为“-20%”。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11 预测预报方法

11.1 发生期预报

11.1.1 期距预测法 利用棉铃虫世代之间或虫态之间具有的稳定的发生期关系,对未来某一世代或虫态的发生期做出预测。首先要测算世代之间或虫态之间在发生时间间隔上的稳定性,即整理历史资料,挑选标准差小、变异系数小,置信区间集中的间隔时间(期距)为预测指标,再用来进行具体的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才高。

11.1.2 发育历期推算法 通过田间调查,计算出各龄幼虫所占百分率,再根据在当地温、湿度条件下各龄幼虫完成发育所需要的累计时间天数,推算出某虫态达到15%、50%、84%种群数量的时间日期,即所预测的某虫态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

11.1.3 回归预测法 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当地与发生期相关显着或极显着的前兆因子,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例如:江苏泗阳预测二代卵高峰日:

式中:

Y——二代卵高峰日;

X——4月1日至6月10日平均气温。

历史符合率88.23%,可提前20天预报出防治适期。

11.2 发生程度和发生量预测

11.2.1 对比法

11.2.1.1 简单对比 将历年相关资料和当年逐项做对比,对棉铃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量做出预测。

11.2.1.2 距平法 将多年棉铃虫发生密度的平均值确定为3级。据此再划分出偏高和显着高于3级的4级和5级。同时,划分出偏低和显着低于3级的2级和1级。再依此方法对各种影响因子按有利和不利划分出5个级别,找出各种影响因子5个级别和棉铃虫发生密度5个级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据此关系对棉铃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量做出预测。

11.2.1.3 相似年份相似世代对比 将本地历史上棉铃虫发生特殊年份的资料和当年进行对比,在各种条件比较相似的条件下,以历史上特殊年份的棉铃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量对当年做出预测。

11.2.2 生命表预测 通过对各代棉铃虫进行残留幼虫量调查,计算出平均虫量/m2和幼虫的平均龄期,就可根据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各虫期(龄)存活率及成虫的生殖能力,预测出下代棉田幼虫发生量。再根据当地棉铃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预测棉铃虫的发生程度。

例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棉虫组用下式预测二代棉铃虫发生量

设麦田平均虫龄为3龄,虫口密度0.9头/m2,麦棉面积比值为3.5,每667m2棉株数3200株,则

二代棉田百株累计卵量=0.9×3.5×0.047×0.455×100÷0.0015÷3200×809=1135(粒)

11.2.3 演绎法 根据对棉铃虫发生规律、生活习性等情况实验研究结果,依据当前数据资料,对棉铃虫的发生趋势进行推断预测。例如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25~28℃,相对湿度70%以上,北方棉区5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只有17.1~20.3℃,因此推断温度偏高的年份,有利一代棉铃虫的发生,温度偏低的年份,发生量少,为害偏轻。降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卵与低龄幼虫的发生量,卵期遇大阵雨和暴雨,卵和低龄幼虫可被大量冲刷掉。由此推断,北方棉区雨季到来,降雨量偏多时,棉铃虫将偏轻发生,反之则严重发生。

11.2.4 归纳法 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寻找出和棉铃虫发生与种群消长变化相关联的重要因子,用其进行发生趋势方面的推理预测。例如,总结20世纪70年代棉铃虫大发生和棉铃虫对DDT农药抗性上升,以及各种嗜食作物种植面积大量增加有很大关系,由此可以用棉铃虫对当家农药品种抗药性倍数上升情况,以及作物布局的改变来推论未来棉铃虫的趋势变化。

11.2.5 评分法 对各种预报因子根据对棉铃虫发生有利程度大小进行分级,共分为5级,再给予每种预报因子赋权重,计算综合评估指标(总分值)。

把总分值划分成5级发生程度标准,就可以对棉铃虫发生程度进行预测。例如,江苏省泗阳植保站划分的发生程度标准为1级:<150;2级:150~250;3级:350~450;4级:350~400;5级:>450。

11.2.6 数理统计法 见发生期预报(略)。

12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12.1 江苏省

12.2 山东省

12.3 河北省

12.4 河南省

12.5 山西省

12.6 陕西省

12.7 辽宁省

12.8 安徽淮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