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02页(2829字)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国内许多老茶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茶、油茶等。嚼食叶片,常致整丛片叶不留;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生长。虫体多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奇痒,妨碍采茶和茶叶管理工作的进行。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1.1 越冬代卵块密度调查

冬季,最迟在越冬卵孵化之前进行。选取不同类型代表性茶园各2~3块,按平行跳跃式取样,各取20个点,每点1m行长或丛栽的1m3茶丛,检查茶丛中、下部叶背卵块数(松散的未受精卵除外),记于表8-26。有条件时,可用1块大玻璃镜,仰置茶丛下地面进行卵块检查。

表8-26 茶毛虫__代卵块及初龄幼虫虫群密度调查记载表

1.2 非越冬代产卵进度和卵块及初龄幼虫虫群密度调查

选择上一代虫口较多的一块茶园,按平行跳跃式取样,取20个点,每点1m行长或丛栽1m3茶丛,逐日检查茶丛中、下部叶背卵块数(松散未受精卵除外),至蛾终见为止。结果记入表8-27。

表8-27 茶毛虫__代产卵进度调查表

上一代蛾终见,产卵结束后,按不同类型代表性茶园,取样调查卵块及初龄幼虫虫群密度。方法与越冬卵块密度调查相同(表式同表8-27)。

1.3 卵块孵化进度和寄生率调查

结合各代卵块密度调查,于蛾终见后随机标记50~100个卵块(越冬代卵于早春日平均气温达14℃时),逐日观察其孵化进度,记入表8-28。最后全部采回观察检查卵块黑卵蜂寄生率。

表8-28 茶毛虫__代卵块孵化进度及寄生率调查记载表

1.4 幼虫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

继各代卵孵化进度调查,选定有代表性虫口较多的一块茶园,按平行跳跃式取样20个点,每点1m行长或丛植茶树一丛,每3~5天检查1次幼虫发育进度,记入表8-29。

表8-29 茶毛虫__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当幼虫老熟进入六至七龄盛期,在开始化蛹前,按不同类型代表性茶园,平行跳跃取样各20个点,每点1m行长或丛植1m3茶丛,检查1次幼虫虫口密度,记入表8-30。

表8-30 茶毛虫__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1.5 幼虫化蛹及成虫羽化进度调查

结合幼虫虫口密度调查,在各类型代表性茶园中,见到一个虫群即从中随机取2~3头幼虫,共取200头,置室外罩笼内饲养,逐日观察其入土化蛹和成虫羽化数,记入表8-31,并统计化蛹率、羽化率及成虫雌雄性比。

表8-31 茶毛虫__代化蛹、羽化进度观察记载表

1.6 田间发蛾进度及蛾量调查

1.6.1 灯光诱蛾 各代幼虫进入盛蛹期后,每晚自8~12时,以20W黑光灯诱蛾4h,至蛾终见日为止。每天清晨取回检查雌雄蛾数,逐日记入表8-32。

表8-32 茶毛虫__代灯诱蛾量记载表

1.6.2 实地查蛾 选定主要虫源茶园334m2,从各代始蛾期开始,每天早晨观察成虫飞动,检查蛾量,或用1.5m长竹竿,拍打茶丛两侧,目测蛾量,看见蛾量最大的一天,即为发蛾高峰日。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为害程度预测

根据各代卵块和初龄幼虫虫群密度调查,若每米行长或丛植1m3茶丛平均有卵块及初龄幼虫虫群1个以上,预示将发生量大,为害严重;平均有0.1个左右,预示将局部发生量大,受害较重;平均有0.01个左右,预示零星发生,为害较微。

2.2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各代老熟幼虫残存量调查,若每米行长或丛植1m3茶丛,平均有六至七龄幼虫3~5头,预示下一代可能发生量较大,为害严重;平均有六至七龄幼虫0.3~0.5头,预示下一代可能局部发生较多,为害较重;平均有六至七龄幼虫0.05头以下,预示下一代发生较少,为害较微。

3 防治适期

3.1 从盛蛾期预测防治适期

选定当地主要代表性虫源茶园334m2,根据系统测报结果,非越冬代在发蛾开始后,每天早晨进行田间赶蛾,目测发蛾量。从发蛾高峰日,向后推加当地当代卵的平均历期(10~13天),预测孵化盛期;再向后推加上一至三龄幼虫平均历期(12~23天),预测四龄幼虫盛期,即化学防治适期。

3.2 从盛孵期预测防治适期

根据系统测报或在田间实查发蛾盛末期后,随机标记100个卵块,逐日检查其孵化进度,当孵化率达45%~50%时,即为盛孵期;向后推加上当地当代一至三龄幼虫平均历期(12~23天),预测四龄幼虫盛期,即化学防治适期。方法与系统测报中卵块孵化进度调查相同。

4 测报参考资料

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发生期参考表(月/旬)

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历期(天)

茶毛虫幼虫各龄历期(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