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的构造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51页(2166字)
植物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都是由细胞核里的主要遗传物质基础——染色体决定的。在植物进化过程和种的分化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也随之变化。但目前存在的每种植物种及品种,其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只有当育成多倍体品种和人工合成品种时,其染色体才发生变化而整组增加或组合等。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图6-1)。其中细胞核又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当给正处在分裂时期的细胞进行杀死固定和染色处理后,在细胞核内就能看到一些着色的粒状和杆状小体。由于这些小体能被洋红和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色,所以叫做染色体(Chromosome)。通常只有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才明显可见。在不分裂的细胞中,由于染色体极度伸长变细不易着色,所以不容易被看到。因此,一般都利用根尖或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观察。
图6-1 细胞模式图
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核膜;5.核仁;6.染色体
染色体的典型形态(图6-2和图6-3)是染色体上一相对不着色且直径较小的部分,叫着丝点。在着丝点两侧的染色体部分是染色体臂。其另一相对不着色的部位,叫做次缢痕。染色体在次缢痕处不能弯曲,而在着丝点处能弯曲,所以有时观察到的染色体呈“V”形或“L”形和棒形。有些染色体的末端还有一球状或棒状的突出物,叫随体。每个染色体内部有两条或多条平行的线状结构,叫做染色丝。它们是卷曲着和互相绕着的,贯穿于整个染色体中。在染色丝上有许多容易着色的颗粒,叫做染色体粒。
图6-2 染色体的形态
1.着丝点;2.次缢痕;3.随体
图6-3 染色体的三种类型
1.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2.具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编(1975),怎样观察染色体,科学出版社。
〔2〕孙敬三等主编(1987),植物细胞学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
〔3〕浙江农业大学等主编(1978),遗传学,农业出版社。
〔4〕鲍文奎等译(1959),植物多倍体,科学出版社。
〔5〕张静芳着(1981),种子技术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6〕松尾考岭(1974),育种ハ二ト“フ”ツク,日本养贤堂发行。
〔7〕Margaret,E.(1967),A techniqne using lindane and cold treatment to facilitale Somatic Chromosome Counts in Lolium Species,Proceeding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Seed Analysis,Vol.57:117—119.
〔8〕Pirson,H,(1984),Dieuntersuchung der Chromsomem zahlals Mittelzur Prufumg der Sortenechtheit,Seed Sci.& Technol.12:935—941.
〔9〕朱立煌(1991),RFLP连锁图与遗传育种,作物杂志 3:7—10。
〔10〕LIVNEH,O.et,al(1990),RFLP analysis of a hybrid Cultivar of peper(Capsicum annuum)and its use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arental lines and in hybrid identification,Seed Sci.& Technol.18:209—214.
〔11〕Welsh.J.et al(1991)。Parentage determination in maize hybrids using the arbitrary Primed Polyre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TAG,82:473—476.
〔12〕Demeke,T,et al(1992),Petential taxonoraic use of random amplifies Polymorphie DNA(RAPD):a case study in Brassica,TAG,84:99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