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属植物种类及其分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168页(1711字)
1.稻属植物种类 稻的学名为Oryza sativa L.,属禾本科(Gramineane),稻属(Oryza)。1931年罗斯契维兹(Roschevicz)根据稻属植物形态和地理分布,将稻属分为4组:
(1)普通野生稻(sativa Roschev.)
(2)颗粒野生稻(granulata Roschev.)
(3)紧穗野生稻(coarctata Roschev.)
(4)长喙野生稻(rhynchoryza Roschev.)
在以上4组中,与栽培稻关系较密切的是第1组普通野生稻,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丁颖(1957)认为,我国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籼稻与野生稻相近。粳稻是受地理和气候条件所分化演变而成的变异型。因而认为,籼粳稻为我国栽培稻中的两大类型,定名为籼亚种(O.s.subsp Shien)和粳亚种(O.S.subsp Keng)。野生稻为晚稻。晚稻是基本型,早、中稻是受不同日照长短条件所分化演变的变异型。野生稻是沼泽植物,为水稻的基本型。陆稻是受田间土壤水分条件影响所形成的变异型。野生稻为粘稻,粘稻为基本型。糯稻是栽培过程中,淀粉结构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变异型。
2.我国稻种的分类 丁颖根据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栽培稻种分为五级(见下表)。
栽培稻种五级系统分类法如下页。
为了识别品种和栽培应用的需要,同时可将变种按米色、芒的有无、颖毛有无、谷粒形状、长短、稃尖颜色、稃色进行类型分类。也可按熟期、穗部性状,株型进行栽培型分类。在籼、粳两个亚种中,稻种的演变顺序是亚种→变种(栽培型)→地方品种及育成品种。
【参考文献】:
〔1〕西北农学院主编(1979),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
〔2〕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61),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试行标准,《浙江农业科学》编辑室。
〔3〕徐旭增编着(1958),种子检验技术,农业出版社。
〔4〕颜启传(1984),水稻杂交种及三系种子真实性鉴定和品种纯度检验,《种子》1984年第3期第15-18页。
〔5〕颜启传(1986),水稻杂交种及三系种子鉴定技术的进展,《种子世界》,1986年第8期第2-3页。
〔6〕颜启传(1984),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酯酶同工酶垂直板电泳法鉴定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第4期第196-198页。
〔7〕叶常丰译(1976),鉴定水稻品种的性状特征标准化译丛,1976年第2期1-4页。
〔8〕颜启传等译(1987),1985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农业出版社。
〔9〕湖北省标准(鄂B/NY039-85),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及杂交种田间种植检验操作规程,湖北省标准局。
〔10〕K.Rosta(1975),Variety determination in rice(Oryza Sativa L.),Seed Sci.& Technol.,(3):16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