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品种的幼苗形态特征鉴定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175页(1406字)

1.一般说明 根据水稻幼苗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行品种鉴定时,可在培养箱,人工气候室,温室的苗床里,在一定温度或光照(或黑暗下)培育幼苗,待幼苗的鉴别性状发育到明显差异时进行鉴别。

目前常用方法有芽鞘颜色鉴定法,中茎长度鉴定法等。

2.稻品种的幼苗芽鞘鉴定法 禾谷类幼苗芽鞘颜色是鉴定品种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水稻幼苗有很多品种的芽鞘是紫红色的,如献党1号、二九南、广陆矮等,可鉴别于青绿色芽鞘的品种,如IR26、IR24、二九青等。具体方法是数取400粒种子,每重复播100粒种子,在光下25-30℃培育幼苗3-5天,当出现颜色时就可鉴别,计算品种纯度。

3.稻品种的幼苗中茎长度鉴别法 该法主要用于鉴别籼粳稻种子。一般稻种在黑暗25-30℃下发芽时,籼稻幼苗中茎长于10毫米,而粳稻幼苗中茎短于10毫米(表15-2)。

表15-2 籼粳稻幼苗胚中茎和芽鞘在黑暗和光照条件其长度的差异

鉴定方法是数取种子样品2份,每份25-50粒(真实性鉴定时),分别放在发芽床上在30℃严格黑暗条件下保温培养,经10-15天后进行鉴定。按其中茎长度鉴别籼粳稻亚种。

【参考文献】:

〔1〕西北农学院主编(1979),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

〔2〕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61),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试行标准,《浙江农业科学》编辑室。

〔3〕徐旭增编着(1958),种子检验技术,农业出版社。

〔4〕颜启传(1984),水稻杂交种及三系种子真实性鉴定和品种纯度检验,《种子》1984年第3期第15-18页。

〔5〕颜启传(1986),水稻杂交种及三系种子鉴定技术的进展,《种子世界》,1986年第8期第2-3页。

〔6〕颜启传(1984),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酯酶同工酶垂直板电泳法鉴定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第4期第196-198页。

〔7〕叶常丰译(1976),鉴定水稻品种的性状特征标准化译丛,1976年第2期1-4页。

〔8〕颜启传等译(1987),1985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农业出版社。

〔9〕湖北省标准(鄂B/NY039-85),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及杂交种田间种植检验操作规程,湖北省标准局。

〔10〕K.Rosta(1975),Variety determination in rice(Oryza Sativa L.),Seed Sci.& Technol.,(3):161-16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