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对虾的生物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335页(4143字)

一、对虾的分类

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有鳃亚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对虾总科、对虾科、对虾亚科、对虾属。本属在我国有10余种,常见的有7个经济种(检索表及图1)。

图18—1 对虾类头胸甲形态示意图

1.额角 2.额区 3.眼后沟 4.额胃沟 5.额胃脊 6.胃上刺 7.颈沟 8.颈脊 9.额角侧沟 10.额角侧脊 11.额角后脊 12.眼上刺 13.眼后刺 14.触角刺 15.触角脊 16.眼眶触角沟 17.触角区 18.鳃甲刺 19.颊刺 20.肝脊 21.肝刺 22.肝沟 23.心鳃沟 24.心鳃脊 25.中央沟 (仿刘瑞玉,1955)

我国对虾属中的主要经济种检索表

二、对虾的生活习性

1.对虾的栖息环境及对温度、盐度、酸碱度(pH值)的适应能力(表18—1)。

表18—1 对虾常见种的栖息环境及对温度、盐度的适应力

2.对虾的繁殖习性 对虾为雌雄异体,其交配与产卵的相隔时间因种而异。中国对虾一般在当年10月中旬或11月上旬交配,而雌虾要在翌年的4—6月产卵。日本对虾和墨吉对虾全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交配。交配前,雌虾先蜕壳,然后雄虾将精荚送入雌虾的纳精囊内,其外留有白色的扇状体,是已交配的标志。雌虾产卵时,同时排放精子,精卵在体外水中受精,经胚胎发育,孵化为无节幼体,经溞状幼体、糠虾幼体、最后发育成仔虾,此时即可做为养成之虾苗。

中国对虾有产卵回游习性,而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等则无明显产卵回游行为,只是在冬季水温降低时,游向附近深水处,待水温回升后,又游向浅水处产卵。中国对虾在广东沿海1—2月即产卵,福建沿海3月,浙江沿海4月,江苏、山东为4—6月。墨吉对虾3—9月都产卵,盛期在4—6月份。而日本对虾的产卵期则于2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其盛期为5—8月份;在台湾则是3—5月份及9—10月份。斑节对虾在湛江沿海繁殖期为4—5月;在海南的繁殖期是6—12月;在台湾自然产卵盛期在7—11月份;而人工繁殖期在6—9月。采取人为控温可以有效地控制亲虾的产卵时间。

对虾的性腺在越冬前,仅占体重的2.5%,进入2月份后迅速增长,4月进入成熟期,即可进行产卵。在性腺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体积和色泽不同,发育成熟后,卵巢外观墨绿色。对虾可多次产卵。卵巢发育可分为以下几期:

增殖期:是卵原细胞数目增加时期,卵巢透明,外观不清。

小生长期:卵母细胞形成后,细胞核和细胞质增大,卵巢体积逐渐增大,为浅黄色,外观仍不易看清。

大生长期:是卵黄物质积累时期,卵细胞逐渐增大,卵巢绿色加深,卵巢体积迅速增大,外观清晰可见。从生产的角度看,本期又分三个亚期:

Ⅰ期:卵巢呈浅绿色,腹部第一节处,卵巢宽度为0.5cm左右;

Ⅱ期:卵巢呈绿色,腹部第一节处,卵巢宽度为1.0cm左右,又称近成熟期;

Ⅲ期:卵巢呈深绿色或褐绿色,腹部第一节处,卵巢宽度为1.5cm以上,侧突下垂至身体的1/3—1/2处,进入成熟期,即将产卵。

产后期:卵巢萎缩透明,外观呈灰白或黄白色,显微镜观察卵巢内除残留的少量成熟细胞外,还出现大量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在条件适宜时,仍可再次成熟。

中国对虾每次的产卵量为10万—100万粒,人工饲养的亲虾,产卵量为10万—40万粒;日本对虾为20万—50万粒;长毛对虾、墨吉对虾为20万—70万粒;体重50g的斑节对虾产卵量为10万粒,体重140g的斑节对虾为30万粒。

3.对虾的生活史

对虾生长较快,寿命较短,一般为1年,当年性成熟。交配后的雄虾和产卵后的雌虾大部分死亡,只有少数个体能生活2年甚至3年。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之前需蜕皮12次,从仔虾到幼虾需蜕皮14—22次,从幼体到成虾需蜕皮约18次,一生共蜕皮50多次。

图18—2 对虾生活史图解

对虾各期幼体鉴别特征如下(图18—3):

图18—3 对虾各期幼体特征示意

1.受精卵 2.两细胞期 3.囊胚期 4.原肠期 5.肢芽期 6.膜内无节幼体 N.无节幼体 Z.溞状幼体 M.糠虾幼体 P.仔虾

(1)无节幼体:体不分节,具3对附肢,前端正中处有一眼点,尾部具成对尾棘,无完整的口器及消化器官,游泳靠3对附肢划动做间歇运动。

①无节幼体1期:附肢刚毛光滑,尾棘1对,无尾凹。

②无节幼体2期:刚毛呈羽状,尾棘1对。

③无节幼体3期:尾棘3对,出现尾凹。

④无节幼体4期:尾棘4对,尾部增长,在大颚的后方新出现4对附肢芽突。

⑤无节幼体5期:尾棘6对,出现头胸甲雏形。

⑥无节幼体6期:尾棘7对,尾凹处明显分叉,头胸甲雏形增大。

(2)溞状幼体:出现明显头胸甲,后段出现分节。具完整口器和消化器官,开始摄食。附肢7对,做“蝶泳式”游泳。

①溞状幼体期1期:无额角,期末出现复眼雏形,无眼柄。

②溞状幼体2期:出现额角,复眼具柄,尾肢雏形出现。

③溞状幼体3期:尾节增大,尾肢外露。

(3)糠虾幼体:头胸部与腹部分界明显,各部附肢具全,初具虾形,游泳时头部向下呈倒立状。

①糠虾幼体1期:5对步足是双肢型,内肢短于外肢,无螯与爪,腹肢乳头状,不明显。

②糠虾幼体2期:步足内肢仍短于外肢,前3对步足出现螯,后两对出现爪。5对腹肢呈短棒状,分2节。

③糠虾幼体3期:步足增大,内肢已长于外肢。腹肢加长,但仍为单肢型,尾节末端有深的尾凹。

(4)仔虾:体形与幼虾相近,额角上、下缘小齿增多,步足内肢增大,外肢退化,腹肢仅具外肢,分2节,末节具羽状刚毛。仔虾再经两次蜕皮后步足外肢完全消失,内肢愈加增大。腹肢呈双肢型。尾节的后缘比前变窄,随着尾凹的消失,尾节后端逐渐变尖。仔虾期初期,由于平衡器官发育尚不完全,还不能进行完全的水平运动。随着平衡器官的发育,逐步进入水平运动。仔虾经14—22次蜕皮,进入幼虾期。

4.对虾的生长 对虾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蜕壳,每蜕壳一次就增长一次,但作为真正的生长(包括细胞分裂和原生质的增加)却是连续的。

对虾的蜕壳活动可在任何时间进行,但多数是在夜间。蜕壳后,幼虾经过几小时后新壳变硬,较大龄的虾则需1—2天。在养殖过程中,即将蜕壳特别是刚刚蜕壳后的对虾,极易感染疾病和受敌害的侵袭。

中国对虾体长在3cm以后,即于仔虾末期和幼虾前期可分辨出雌雄个体。雌雄个体生长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体长与体重关系如下:

W♂(g)=0.0113L(cm)2.9987

W♀(g)=0.011L(cm)3.0044

雌虾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为:

Lt=201.3〔1-e-0.018(t25)

Wt=91.8〔1-e-0.018(t-25)3

雄虾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为:

Lt=163.5〔1-e-0.0168(t-9)

Wt=49.1〔1-e-0.0168(t-9)3

式中:t:日龄;W:体重;L:体长。

(编者:王克行、王继业 审者:樊宁臣、李德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