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383页(6053字)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俗称为青蟹。个体较大,肉鲜味美,含粗蛋白19%,粗脂肪8%,糖0.2%,具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可食部达70%左右,是人们所喜爱的食用蟹,也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
一、形态及分布
青蟹头胸甲背面为青绿色,前侧缘的侧齿状似锯齿而得名(图21—1)。
图21—1 锯缘青蟹
分布于中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各地;越南、日本及其琉球群岛、泰国、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洋、红海、南非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海区均有分布。
二、生活习性
青蟹对环境的适应范围较广,能在盐度5—33.2‰的海水中生长,最适盐度为13.7—26.9‰。在雨季盐度降低到7‰以下时,青蟹常打洞穴居,渡过不良的环境。青蟹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8—25℃。当水温降至5℃时则完全停止活动和摄食,整个身体藏匿在泥里处于休眠状态。水温高于35℃时,则出现明显的不适状态,水温升高39℃时,身体逐渐衰弱而死亡。当溶解氧大于2ppm时,摄食量加大,小于1ppm时,停止摄食,反应迟钝,在池塘养殖出现浮头。
青蟹一生中要经过13次蜕壳,即幼体发育蜕皮6次,生长蜕壳6次和生殖蜕壳1次。蜕壳多出现在4—5月和9—10月,一般多在清晨或晚间的大潮期进行。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耗氧量大。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需10—15min,若受惊扰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脱不出壳而死亡。刚蜕壳的蟹体躯十分柔软,能吸收大量水分使个体显着增大,无游泳能力,横卧水底,2—3h后才开始恢复正常,6—7h后甲壳逐渐变硬,3—4天后才完全硬化。每次蜕壳后可增长25—40%,增重70—100%。青蟹附肢有自切能力。
青蟹为肉食性,喜食小虾、小贝和小鱼类。
三、生殖和发育
1.交配和产卵 青蟹的生殖季节因地而异,在广东、广西沿海,为每年3—5月和8—10月,以3—4月间为盛期。福建为3—10月。上海为9—10月。在广西北海室内水泥池饲养,除12—2月之外,其他时间都能交配和繁殖。
青蟹一般1年可达性成熟。能进行交配的个体一般壳宽8cm,壳长6cm,体重100g以上。雌蟹蜕壳约1h,雄蟹把雌蟹翻过来,使其腹部朝上,雄蟹将交接器插入雌蟹的生殖孔,把精子送到雌蟹的纳精囊并贮藏其中,交配时间短则10h以上,长则需3—4天,一般连续1—2天,直到雌蟹甲壳快要变硬时结束。交配后的雌蟹经30—40天的人工饲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供给足够的饵料,卵巢逐渐发育成熟,可进行产卵。成熟的卵子经过输卵管至纳精囊与精子结合受精,然后从生殖孔排出体外,附在腹肢的刚毛上。产卵量的多少与个体大小成正比关系,一般每只雌蟹的产卵量200万粒左右,但能附着在腹肢上的只有35—50%,这与环境条件有关。若在水泥池产卵,粘附率可达95%以上。产卵多在夜间至清晨时进行。
2.胚胎发育 受精卵在水温18—28℃,胚胎要经过8—25天的发育才能孵化。受精卵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5对附肢期、7对附肢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准备孵化期等阶段,然后蜕壳孵化出第一期溞状幼体。受精卵排出体外16h才开始卵裂(在孵育期21天情况下)。在2细胞期和4细胞期都能看到清晰的分裂沟。2细胞期几乎相等的分裂,随后细胞进行螺旋型分裂,分裂成4,8,16,32,64,128,256个细胞后转入囊胚期。各期卵径见表21—1。
表21—1 青蟹胚胎发育各期的卵径
青蟹在抱卵期间,不断摆动附肢,促进水流,增加氧气,保证卵内胚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并有冲洗附着于卵表面的污物的作用。刚产的卵呈桔黄色,随着发育卵的颜色变深,接近孵化时,卵为黑色并出现眼点。
3.幼体发育 青蟹受精卵刚孵化的幼体称为溞状幼体。整个幼体发育共分两个阶段:溞状幼体期和大眼幼体期,共需蜕皮变态6次,在水温26—29℃条件下约需23—24天发育成幼蟹。详见表21—2。
表21—2 锯缘青蟹幼体长度与发育速度
4.幼蟹生长 幼蟹生长是不连续的,仅在蜕皮时才能生长。早期幼蟹大约每隔4天蜕皮一次,以后所需时间逐渐延长,从第Ⅰ期幼蟹到第X期幼蟹需123天(水温18.0—31.5℃)。蟹的寿命约1—2年。
四、幼体培育
溞状幼体的培育密度为Ⅰ—Ⅲ期3万—4万尾/m3;Ⅳ—Ⅴ期为2万尾/m3左右。大眼幼体的培育密度为1万尾/m3左右。在溞状幼体第Ⅰ至Ⅲ期适当投一些单细胞藻类(扁藻、硅藻或金藻),并配合投喂轮虫、卤虫、藤壶无节幼体和牡蛎幼体等。溞状幼体第Ⅲ期之后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大眼幼体投卤虫无节幼体,兼投鱼、贝肉靡。稚蟹以鱼、贝肉(捣碎)为主。饵料以少量多餐,保证良好的水质。
培养时的适宜水温为25—29℃,最适宜水温为27℃左右,此时幼体发育快,成活率高。盐度在27—34‰,幼体生长发育良好,当盐度突然从32‰降到21‰时,幼体就会大量死亡。
在育苗中要不停地进行充气,保证水中氧气充足,水质良好。换水量根据水色、幼体表面清洁程度等来确定。一般前期少换水,后期多换水,到大眼幼体换水量要100%。早期幼体趋光性很强,要尽量调节光线均匀,以免幼体过子集中趋光而引起缺氧死亡。
五、人工饲养
人工饲养是指受精后的雌蟹及躯体消瘦的雄蟹,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饲养,供给足够的饲料,在短时间内使其卵巢充分成熟(充满甲壳内),育成俗称的膏蟹,或将雄蟹育肥成肉蟹或肥蟹。未交配的雌、雄蟹也可育成肉蟹或肥蟹。
1.场地的选择 场地要选在内湾风浪不大的沿岸,中潮线附近,潮差大,便于排灌水处。盐度13—20‰,雨季不低于7‰。水质澄清,无污染。底质以沙泥为佳,能保持水质澄清,适宜蟹冬天蛰伏于底部,使甲壳颜色美观,有利销售。此外,建池要选择在天然种苗资源丰富,饵料充足,交通较方便处。
2.蟹池的构造 池的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保持1.5m以上。用泥堆成的堤,堤身要宽大一些。在堤顶内侧与堤身成垂直,密集地插入30cm长的竹箔(插入泥中约10—15cm),或在堤顶用沥青纸围上高度为40cm左右的“围墙”,或用网片在堤顶围成80—100cm高的网围以防止蟹外逃。若用水泥石砌成的堤顶内侧砌成“”形以防逃。蟹池要设闸门,2亩池设闸宽70cm,高140cm的闸门一个。
3.蟹苗的来源 锯缘青蟹的人工饲养种苗,主要采捕天然海区的种苗。在南海沿岸种苗的旺季是每年5—7月和9—11月。捕苗的方法有:
(1)蟹篓结饵诱捕:常在内湾或河口作业。篓用竹笏编织而成,蟹易进难逃出。诱捕时,把诱饵(如牡蛎肉等)夹在篓内,然后沉没海水中,经常起捕,反复进行。此法捕获的种苗最优良。
(2)利用摄食习性进行捕获:此法是利用青蟹在涨潮时觅食,退潮时匿藏洞穴的习性。退潮后在泥滩上踏一行行脚印,或做一些洞穴,次日退潮后在滩涂上极易捕到大批蟹苗。此法捕捉时易受伤,质量次于前者。
(3)网具捕捞法:此法与捕鱼作业同时进行,一般在拖网、定置网及港养鱼塭中装捞网中同时捕蟹苗。在捕捞过程中,由于水的冲击和渔获物相挤压,损伤较多,苗的质量较差。如果鱼塭蟹苗多,装捞时短时间内起网,可以减少蟹苗受伤,获得质量较好的蟹苗。
4.蟹苗的选择 做为养殖蟹的种苗,要求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无受伤,无病,无大的寄生物附在体上,生活力强。雄蟹每只重150g以上,雌蟹200g以上为最佳。小的体重不低于100g。根据雌蟹是否受精及性腺成熟程度,广东群众习惯把蟹的种苗分为三种规格。
(1)未受精蟹:俗称自蟹或蟹姑。体重150—200g,腹脐呈灰黑色,将蟹对着较强的光线下观察,从头胸甲两侧第九个侧齿至眼的基部,看不出明显的卵巢线,打开腹脐上方的愈合处,看不到带色的圆点。这种蟹未交配过,不能发育成性腺成熟的“膏蟹”,但可养成肉蟹。若要养成膏蟹,要放一定比例的雄蟹让其交配,投足饵料,饲养40—50天,可育成膏蟹。
(2)瘦蟹:是初受精的雌蟹,体重200g以上。将蟹放在光线下观察,在头胸甲两侧从眼的基部至第九个侧齿,有一道半月形的卵巢线,其上下方均呈透明,是卵巢成熟的扩张范围,另外,用手打开腹节上方,轻压可见到黄豆粒大的乳白色圆点。此蟹经30—40天饲养可成为卵巢丰满的膏蟹。
(3)花蟹:是瘦蟹经15—20天的人工饲养卵巢发育而成。此蟹的卵巢已开始成熟和扩大,但还未扩展到头胸甲的边缘上,在光线下观察,可见到一些透明的地方,犹如一条半月形的曲线。另外,在腹节上方的圆点已变成橙黄色,即卵巢的形成。这类蟹饲养15—20天可成膏蟹。
5.种苗的放养 在南海沿岸一年四季均可放养青蟹,放养量要根据季节、个体大小、饵料和蟹池的环境条件等来定。一般是夏天少放种苗,秋、冬天水温较低时多放。放养密度各地有不同,广东汕头地区每亩放种苗3000—5000只。广西一般每亩放1000—2000只。台湾省多数也是1亩放2000只左右。
6.饵料 青蟹以肉食为主,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饵料。常用的饵料是低值小贝类、小杂鱼、虾、蟹等。尤其小贝类为佳,如蓝蛤、寻氏肌蛤、鸭嘴蛤、偏顶蛤、钉螺或陆生蜗午等。投饵量应依季节、水温、水质等不同而定,水温18—25℃时摄食量减少,水温9℃左右停止摄食。投低值鱼类时,日投喂量以蟹体重5—7%即可。大潮期,水质好,应多投。小潮期,无法换水,水质较差,要少投饵。如在4—6月及9—10月,水质、气候条件好,蟹的摄食量最大,以100只蟹计算,小潮期每天投蛤仔5kg或蟹守螺6kg,或小杂鱼1.5kg。大潮汐,换水后摄食更强,投饵量可增加。投饵每天分两次投喂,早上投1天量的30—40%,傍晚后再喂1天量的70—60%,要均匀地投放在池的四周,使强、弱者都有机会吃到。
7。管理措施
(1)保持一定水位和良好的水质:夏季池水应保持1.5—2.0m深,冬季一般保持水深1m,寒潮来临前要适当加深水位,暴雨前要加深水位使盐度不易突变。
(2)勤换水:一般3天换一次水,换水时不要排干水,应保持水深20cm左右,否则进水后泥浆易把蟹淹没,时间长了会窒息死亡。暴雨后要换水一次,防止池水过淡。换水时间宜在早晚进行。
(3)常检查:5—9月蟹的活动力强,容易外逃,特别在天气闷热时。要经常检查堤上的竹箔,尤其要检查闸门是否漏洞、缺口。每次收获后,要全面检修堤闸一次。
(4)观察蟹摄食和清除残饵:观察投饵量是否适量,以及卵巢的发育情况。每天要清除残饵,一般在排水时进行,用耙或锄头搅动有残饵的地方,捞起贝壳,让污泥浊水及残饵随水流流出池外。
(5)病害的防除:由于暴雨池水盐度大幅度下降,蟹的渗透压等生理机能不能适应突然变化,以致引起一些疾病。如雌蟹卵巢发育受到抑制,时间长了卵巢发生腐烂。或步足基节和腹节呈水肿等现象。因此,暴雨后要及时换水,加深水位。若发现有病蟹应及时分养,以免传染。对寄生在蟹腹节的蟹奴和藤壶等,要及时剔除。
六、收获
在饵料充足和管理周到的情况下,青蟹经20—40天的饲养,可达到最大肥满度,若是已交配的雌蟹,卵巢已充满于头胸甲前侧缘,有的在头胸甲后缘、心区、肠区及腹节的基部,都充满卵子,这时可收获上市。如果卵巢过分成熟,蟹易死亡,不利存放和运输。
1.收获方法
(1)捞网收捕:捞网是用竹框或网片构成的四方形,有一手把的网具。它的大小随闸门的大小而定。当涨潮时,蟹随潮流集中于栅闸处,将捞网提出水面,把蟹倒入木桶内,这样捕法效率高。
(2)笼捕:用竹笏编成长方形的竹笼,其高和宽与闸门相同。涨潮时将笼放入闸门处,然后打开闸门,放水入池,蟹便逆流而来,至笼中装满蟹或平潮后,先关好闸板,再将捕蟹笼提出。
(3)退潮捕捞法:此法用于大收,当水排到最低时,下池捕蟹,可用耙、网结合收获。
2.运输出售 将蟹捕起后放入木桶,桶内要放一些绿色树叶,防止互相咬伤。最好逐只绑起来,装入箩中。若夏季长途运输,每天要将蟹泡入海水中数分钟,这样能保持3—4天不死亡。冬季运输,竹箩上要铺上席包或稻草,避免受冻,每天适当喷海水,能活6—7天。
(编者:吴琴瑟 审者:李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