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鱼苗培育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425页(3671字)

苗培育是将孵化后的鱼苗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夏花”的过程。培育期的长短与出塘规格及放养密度有关,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见表25—1。

表25—1 我国不同地区鱼苗池的放养密度、培育天数和出塘规格

也有将培育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的,即鱼苗经10天左右养成1.5—2cm大小的“乌仔”,放养密度鲢、鳙为20—25万尾/亩、草鱼、青鱼为15—20万尾/亩;养成乌仔后分塘,每亩放养3—5万尾,经10余天养成3—5cm的“夏花”。

一、鱼苗池的条件和清整

1.鱼苗池的条件

(1)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

(2)池形整齐,面积1—3亩,最高水位时水深1—1.5m。

(3)以壤土为好,砂砾质土漏水严重的不适宜。

(4)池底平坦,淤泥适量(10—15cm厚),无水草丛生。

(5)鱼池向阳,光照充足。

2.鱼苗池的清整 鱼苗放养前须先进行池塘修整和用药物清塘。清塘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和清塘效果见表25—2。

表25—2 清塘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和效果

二、施基肥培养下塘鱼苗的适口饵料

初下塘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主要是轮虫。一般在鱼苗下塘前4—8天施有机肥料(施绿肥需早些,施腐熟粪肥或混合堆肥可晚些),每亩粪肥300—400kg或绿肥400—500kg,至鱼苗下塘时轮虫可达高峰期(每升水含轮虫5000—10000个)。如施肥过早,轮虫已达高峰尚无鱼苗下塘,而至鱼苗下塘时,轮虫数量已减少,枝角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鱼苗口小吃不下,就会因食物不足而生长不好。在轮虫已达高峰而尚未有鱼苗下塘时,一个补救措施是,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使池水呈0.2—0.3ppm的浓度,杀灭已出现的枝角类,同时适量增施有机肥料(每天施40—50kg/亩),这样可以延长轮虫高峰期。如施肥过晚,鱼苗下塘时轮虫数量尚少,鱼苗因饵料不足,也长不好。因此,必须掌握适当的施基肥时间,使鱼苗下塘与轮虫高峰期相吻合,这是养好鱼苗的关键。

广东、广西地区习惯用投放“食水鱼”来控制大型浮游动物的繁殖,保持池水有一定数量的轮虫。方法是在鱼苗池施“大草”(绿肥)数天后,池水转肥,大型浮游动物逐渐增多时,每亩放13cm左右的鳙鱼300—400尾(规格小可多放些,规格大少放些),以吃掉池中过多的溞,不让其压制轮虫的繁殖。此外,投放“食水鱼”还有测定池水肥度,决定可否放养鱼苗的作用。饲养鲢、鳙鱼苗的池塘,“食水鱼”在每天早晨轻微浮头,表示池水肥度适宜,可以放养鱼苗;浮头严重表示池水过肥,须加注新水使肥度适宜后放养;不浮头或很少浮头为肥度不够,要增施肥料,待水转肥后放养。饲养草鱼和鲮鱼苗的池塘,水质须淡些,以“食水鱼”停止浮头2—3天后放养为宜。

三、鱼苗放养应注意事项

1.如池中仍有蛙卵、蝌蚪、有害昆虫等敌害生物,须用密网拉一、二遍清除之。

2.鱼苗孵化后,须待鳔充气、能水平游泳和摄食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如过早下塘,鱼苗活动力弱,摄食能力差,会沉入水底而死亡。过晚下塘,卵黄囊已吸收完,鱼体因缺乏营养而消瘦,成活率也低。

3.鱼苗原来所处容器的水温与池塘水温差值不可超过3℃,否则必须调节鱼苗容器的水温(缓慢加入池水,或放置池水中停一段时间),使之接近池塘水温方可下塘。

4.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的鱼苗,到达目的地后,切不可立即解袋将鱼苗直接放入池中,这样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因为鱼苗长时间处于密封塑料袋的环境中,突然转入较清新的池水中,鱼苗不能立即适应新的环境。因此须先将鱼苗放入盛水的较大容器或池塘网箱中,让鱼苗逐渐适应(这时需向容器适量加水或换水),待活动正常后方可放养入池。

5.必须在清塘药物的药效消失后放养鱼苗,否则会发生鱼苗大批死亡。

6.鱼苗池一般为一种鱼单养,每个池塘应一次放足同批鱼苗。如放养不同批鱼苗,会因鱼苗大小和强弱不同,摄食能力不一样,而影响出塘成活率和造成规格不齐。

四、施肥和投饵

鱼苗培育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培育方法以施肥为主,辅助投放适量人工饵料。施肥主要用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繁殖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多和速度较快,无机肥料可少量配用。鱼苗在全长16—20mm前,主要食轮虫、枝角类等。20mm后各种鱼的食性明显分化: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增多,鲢逐渐转向以食浮游植物为主,鳙仍以食浮游动物为主;鲮食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草鱼、青鱼、鲤则转食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因此,在培育方法上,前期主要施有机肥料培养浮游动物。中、后期除施肥外,对草鱼、青鱼、鲤需增投人工饵料,以补充池中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的不足;鲢、鳙鱼苗池要求水质较肥些,浮游植物繁殖多些,所以施肥量也要多些,如天然饵料不足,或由于鱼体长大食量增加,也需辅投人工饵料;鲮鱼苗池也要增投人工饵料。整个鱼苗培育期施肥投饵的数量和方法见表25—3。

表25—3 鱼苗池施肥投饵的数量和方法

五、分期注水和日常管理

1.分期注水 鱼苗刚下池时池水要浅,一般0.5—0.7m,以利于提高水温和节约肥料、饵料用量。培育期间每隔3—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cm,共注水3—4次,最后加至最高水位(1—1.5m)。分期注水有利于调节水质,促进天然饵料的繁殖和鱼苗的生长。

2.日常管理 鱼苗培育期间必须加强管理。每日早晨和下午各巡塘一次,观察池鱼活动情况和水色变化。早晨如鱼有严重浮头,日出后仍不解除,说明池塘严重缺氧,必须立即注新水抢救。根据池塘的水色变化和水质浓淡,确定施肥、投饵的数量和决定是否要加注新水等。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cm左右(鲢、鳙池小些,草鱼、青鱼、鲤鱼池大些),表示肥度适宜。巡塘时发现有害昆虫如“水蜈蚣”(虱幼虫)、或害鸟和水等敌害,须予以杀灭或驱赶,并随时清除杂草、脏物,捞去蛙卵。还需经常检查和防治鱼病,鱼病严重时要减少或停止施肥和投饵。

六、鱼体锻炼和出塘

鱼苗养成“夏花”后在出塘前要进行拉网锻炼。锻炼的目的是增强鱼的体质,并促使鱼体分泌粘液和排出粪便,使“夏花”能经受出塘和运输过程中的操作和颠簸,避免运输中排出大量粘液和粪便而污染水质,从而提高“夏花”的成活率。锻炼的方法,一般是在晴天上午10h左右拉网,将池鱼集中于长形网箱中,让其密集至下午2h许再放回池塘。拉网锻炼须注意:拉网前不可喂食;拉网速度要慢,避免鱼“贴网”,如发现“贴网”,应停止拉网;操作要轻而细心,不使鱼体受伤;及时清除网箱中的污物,防止堵塞箱眼,以保持箱内外水的流通;如发现鱼在网箱中活动不正常,要立即放回池中。第二天照此法同样锻炼一次。如不运输,则视鱼体情况,锻炼1—2次即可分池。如要进行长途运输,则还需锻炼第三次,或将鱼拉出,放在瘦水池的网箱中进行“吊塘”,经一晚于次日早晨付运。

出塘的“夏花”应规格整齐,体格健壮。优良“夏花”的标准为:①规格较大且均匀,头小背厚,体色光亮,肌肤润泽,鳞片完整,无传染病和寄生虫。②游泳活泼、集群,受惊时迅速成群潜入水底,在容器中多在水的下层,并喜逆水游动。反之为劣质“夏花”。

(编者:雷慧僧 审者:刘焕亮、李德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