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养殖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617页(6417字)

鲷类养殖的一般程序示意如下:

一、苗种生产

(一)天然苗的采捕和运输 在我国沿海,每年可以捕到上述三种鲷类的幼苗。因种类和地区不同,幼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表36—4)。捕捞鲷类天然苗的工具主要有吊缯、定置网、拉网、推网、流刺网及旋网等,后两种网具主要用于捕捞2龄鱼。用吊缯及定置网捕捞的幼鱼受伤最轻,成活率可达90%以上。

表36—4 部分海区鲷类幼鱼出现的盛期

运输鲷类幼鱼的方法有帆布桶充气运输(表36—5)和塑料袋充氧运输(表36—6)。

表36—5 黄鳍鲷幼鱼运输情况

(广东水产学会,1983)

表36—6 黑鲷幼鱼充氧运输情况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1989)

在水温较高时可采用加冰降温,但应避免水温急降。

(二)人工育苗

1.亲鱼来源 鲷类亲鱼来源有二,一是于繁殖季节利用闸门网、刺网、钓钩或定置网等渔具,从港湾或自然海区捕捞性成熟亲鱼;二是利用天然苗或人工苗经池塘或网箱养成。

2.亲鱼培育

(1)池塘培育:黑鲷、黄鳍鲷亲鱼培育常用此法。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水深1.0—1.2m,池底平坦,为沙泥底质。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一般于繁殖季节前3—6个月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亲鱼即移入专池进行强化培育。黑鲷、黄鳍鲷要求体重0.4kg以上、无畸型或外伤。放养密度为亩放70—100尾,总重量50—75kg。可用花生饼、豆饼、米糠、杂鱼干、牡蛎肉、新鲜或冰冻杂鱼虾等搭配投喂,日投喂二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6%。培育中要经常灌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培育后期日换水量50%以上。

(2)网箱培育:可参照鲷类网箱养成方法,其放养密度可适当调小(约5—7kg/m3),投喂的饵料可适当添加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以促进性腺发育。日本培育真鲷亲鱼的饵料组成是:新鲜或冻杂鱼30%、虾20%、面粉筋15%、脱脂乳粉10%、蛋黄5%、肝5%、豆油5%、葡萄糖5%、维生素和无机盐5%。

3.催产亲鱼的选择标准 体质健壮,外表完整,色泽鲜艳。雌鱼以腹部膨大柔软、卵粒饱满呈分离状为好,一般卵巢发育至Ⅳ期中期或末期催产效果较佳。雄鱼以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顺利流出为宜。

4.人工催产 性腺发育良好的鲷类亲鱼不进行激素注射便能自然产卵受精,而且受精卵的质量较好,但使用激素催情能够成批获得受精卵。常用的催产剂有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两种,单独或混合使用。催产剂用葡萄糖氯化钠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成2ml注射液,行肌肉或腹腔注射。

催产剂用量视亲鱼性腺发育状况而定,一般可参照表36—7。雌鱼分2—4次注射,第一、二次注射间隔24h左右,第三、四次间隔时间根据水温高低及性腺成熟状况而定。第三、四次注射剂量可依第二次剂量酌情增减。雄鱼注射剂量减半或不注射。

表36—7 不同鲷类注射剂量情况表

注射后的亲鱼直接放入产卵池中,一般产卵池容积为40—100m3,小规模生产也可采用容积20—30m3的小型产卵池。每立方米水体放养亲鱼1—3kg,雌雄性比为1∶1.5—2。拟进行人工受精的亲鱼,注射后可雌雄分开,分别蓄养于容积为1.5—3m3的小型水泥池中,以便于检查及捕捞操作。

整个蓄养期间应保持水质清新,连续充气,并视条件给予微流水刺激,不投或适量投饵。

5.产卵、受精与孵化 鲷科鱼类产卵时间因水温而不同,福建沿海一般从下午4h开始,可一直延至第二天凌晨,收卵时间一般设在上午8—9h,用40目筛绢网收集鱼卵,经洗涤、计数(用容积法或重量法)后,即可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容器中进行孵化。

人工受精时,先取雄鱼,擦干体表水分和粘液,轻挤少量精液于干净的培养皿中,然后取雌鱼,挤卵于干净的盆中,接着加30m1左右的过滤海水于盛有精液的培养皿中,稍摇动,待精液分散后均匀地倒入盛卵的盆中,再加少量海水入盆,稍摇动或用羽毛轻搅,使精卵充分混合。2min左右再加水至近满盆,待海水静止后,好卵上浮,即可用筛网收集上浮的好卵。

受精卵质量鉴别:质量好的受精卵呈圆球形,饱满,无色透明,内有油球一个。在盐度28‰以上的海水中,受精卵悬浮于水表层,少数居中层,而未受精卵则逐渐变乳白色并下沉。

受精卵发育到原肠期时取样计算受精率。

孵化容器及放卵密度;小型水泥池(1.5×1×1m,1.5×2×1m)、水族箱、孵化桶(容积1.0m3)或悬挂于育苗池中的网箱均可作孵化容器,放卵密度为3万—6万粒/m3

孵化方式:孵化池一般采用静水孵化,微量充气并适量换水,及时吸出死卵和污物;孵化桶或网箱通常采用流水孵化。

三种鲷类孵化情况见表36—8。受精卵孵化所需时间因水温而异。黑鲷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5—23℃,最适水温为18—21℃,水温低于14℃,胚胎发育缓慢或停滞,以致死亡;黄鳍鲷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6—24℃,水温低于15℃将影响胚胎正常发育;真鲷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18—24℃,水温超过28℃或低于10℃时,发育受到抑制,并出现畸形,最后卵质解体而死亡。

表36—8 鲷类孵化情况

6.苗种培育 有室内全人工供饵育苗及室外土池施肥与投饵相结合育苗两种方法。日本在真鲷苗种生产过程中,通常将仔鱼培育至10mm后移入海面网箱内饲养。

(1)室内全人工供饵育苗法

育苗池:一般为容积10—30m3、50m3和100—200m3左右的水泥池;实验饲养用的有0.5—1m3的聚乙烯水槽、1.5—3m3的水泥池或容积为0.25—0.5m3的筛绢网箱。

仔鱼放养密度;初孵仔鱼的放养密度依培育容器大小而异,10—30m3水体的水池为1万—5万尾/m3,150—200m3水体的为0.4万—1.0万尾/m3

水质管理:饲养鱼苗用砂滤海水,培苗初期(仔鱼孵后7—10天内)用静水培育,海水中适当添加少量小球藻(chlorella sp.),微量充气。自鱼开口后第三天起,每天换水及吸污1次,换水量约占总水体1/4—1/3左右。培育中期逐步加大换水量,后期转入流水培育。

饵料:活体生物饵料是苗种不可缺少的早期饵料,鲷类育苗采用的饵料系列是:双壳类(主要有牡蛎和贻贝)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体、桡足类→鱼虾蟹贝肉糜、配合饲料。鲷类鱼苗对饵料的大小、活动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依仔鱼发育的不同阶段,适时提供适口品种,合适密度的生物饵料是培苗成败的关键(表36—9),投喂饵料品种和数量应视鱼的种类、大小和水温而定,在饵料交替阶段应同时投喂两种饵料,逐步减增。

表36—9 鲷类仔稚鱼期的饵料品种及投喂量

生物饵料不足时,蛋黄可作为仔鱼的早期饵料,投喂前用不同规格的筛绢过滤,获得适合仔鱼摄食的蛋黄颗粒,少量多次进行投喂。

(2)室外土池施肥与投饵相结合育苗法

育苗池:面积1—2亩,水深0.8—1.2m,池底平坦,沙泥底质,池壁用石块砌成,排灌方便。

清池与肥水:仔鱼下塘前,将池水排干,彻底清除底部淤泥并曝晒数日。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池除野,待药效消失后,用筛绢(80—100目)过滤注入新水。依气候情况,于仔鱼下塘前7—15天施无机肥料(尿素、过磷酸钙等)肥水。

仔鱼下塘时间及放养密度:下塘时间以仔鱼开口后第三至第四天为宜;亩放仔鱼10万—25万尾。

饲养管理:仔鱼下塘后,须泼洒豆浆,其日用量为黄豆1—2.5kg/亩,分4—5次泼洒,连续使用5天左右。其后根据池塘中天然浮游动物的消耗情况适当投喂部分卤虫幼体及成体,仔鱼生长到10mm以后可投喂鱼虾肉糜或杂鱼粉。

水质调节:仔鱼下塘时池塘水位维持在50—60cm,以后逐渐添加新水。仔鱼全长达10mm后开始大量换水,进水滤网改用40目筛绢网。

二、成鱼养殖

鲷类养殖方式依养殖品种可分为单养和混养两种,依养殖设施可分为池塘或围湾养殖和网箱养殖。国外以网箱精养为主,在日本,真鲷养殖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精养技术。在国内池塘或围湾养殖黑鲷、黄鳍鲷等鲷类虽有较长的历史,但仅限于民间大面积粗养(主要是混养),尚未形成较成熟的养殖技术。

我国南方沿海水温高,适于鱼类生长的时间较长,鱼种在户外能自然越冬,通常放养当年鱼苗,经养殖1—1.5年,即达到上市规格。而我国北方沿海,水温较低,适宜鱼类生长的时间较短。至冬季,鱼种在户外难于自然越冬,一般采用当年幼鱼在室内越冬,至翌年春天移入池塘或网箱养殖,11月份起捕上市的养殖方法。

1.池塘养殖 鲷类池塘高密度精养在国内刚刚起步,但已取得较显着的成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岛鱼虾试验站,在1987年4月利用尾重40g左右的黑鲷越冬鱼种进行池塘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为8尾/m2,至11月中旬验收,平均尾重为249.5g,平均体长为23.08cm。福建平潭东沃海水养殖场,利用面积为9.6亩的围湾进行真鲷养殖,1988年7月中旬投放海区捕捞的当年天然幼鱼,规格为2—3cm,亩放250尾左右,至1989年3月13日验收,成活率达80%以上,平均尾重300g。日本利用大型水泥池混养当年黑鲷幼鱼,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4.4尾黑鲷,加上其他鱼类,每平方米总放养鱼20.4尾,当年鱼苗在年内可长到50g左右。

黑鲷、黄鳍鲷养殖所用的饵料有花生饼、豆饼、杂鱼虾干、低值贝类、新鲜或冰冻杂鱼以及配合饵料等;真鲷养殖主要投喂新鲜或冰冻低值鱼。在日本,当年黑鲷鱼苗水泥池养殖用蚕蛹、米糠、新鲜鳀鱼碎肉和配合饵料。黑鲷、黄鳍鲷有分散活动于池底觅食的习性,因此,应多处投饵。

2.网箱养殖

网箱规格:常用正方形网箱,容积大小为8—125m3不等,网衣的网目大小依放养鱼种规格而定。

鱼种放养密度:日本网箱养殖黑鲷多数采用小型网箱,其放苗密度为10—12kg/m3,即50m3的网箱,放养平均体重10g的鱼苗5万—6万尾。按国内外经验,真鲷放养密度以6—10kg/m3较为合适。养殖环境较差的放养密度不应超过4kg/m3。在石斑鱼养殖网箱中适当混养黑鲷与黄鳍鲷,既可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又可利用鲷类特性拾食网箱底部的残饵,在水质免遭残饵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饵料及投喂:在日本,鲷类养殖所用的饵料有鲜饵料(鳀鱼、拟沙丁鱼、竹筴鱼、鲐鱼和玉筋鱼等)和颗粒状配合饵料。以2龄黑鲷鱼为例,每天配合饵料的投饵量是:水温在25℃以上时,投喂鱼体重的2.6%,20—24℃时为2.1%,17—19℃时为1.5%’16℃以下时为1.0%。如投喂新鲜饵料,其投喂量是配合饵料量的4—6倍。黑鲷在水温14℃以下摄食减少,9℃以下基本不摄食;真鲷在水温17℃时,食欲稍有减退;14—15℃时食欲显着下降,11.5℃停止摄食。据日本报道,真鲷各龄鱼饵料系数(鲜饵)不尽一致,1龄鱼为10,2龄鱼为11,3龄鱼为11。在我国,真鲷1龄鱼的饵料系数为6(福建厦门)、7.3(广东惠阳),2龄鱼为9.17(山东烟台);黑鲷1龄鱼的饵料系数为6.8(广东惠阳),2龄鱼的为6.81(山东烟台)。

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除投饵外,日常管理工作还包括:①每天观察鱼群摄食、活动行为是否正常,有否病害或受外界刺激惊扰等;定期检查网衣是否破损;②清除网衣附着物,每隔10—45天洗刷网衣一次,夏季附着物较多,10—15天冲洗一次,冬季则不需经常冲洗;③随鱼体生长,逐步更换较大网目的网衣,以利于水流畅通。通常幼鱼全长3—4cm时,用目大0.5cm的网衣,5—10cm用目大1cm的网衣,10—20cm用2—3cm网目,20cm以上用4.5cm网目。

饲养效果:黄海水产研究所与胶南县水产研究所,在1981年6月利用体重60g左右的黑鲷进行网箱养殖,8月份平均增重150g,至11月份体重近400g。广东、福建一带沿海真鲷系冬季产卵,翌年春季的天然苗种已达体长4—6cm,体重2.2—5.6g。厦门地区试养,当年苗养到年末体重达140—189g,第二年体重可达835.8g。惠阳地区水产研究所,于1979年5月移尾重8.41g的当年真鲷入箱养殖,至1980年6月收获,体重达355g。按日本的经验,当年真鲷鱼种养到年底重约80g,第二年末重约400g,第三年约900g。

3.收获与销售:据国内外市场行情,通常黑鲷与黄鳍鲷体重达150g以上,真鲷体重达500g以上便可作为商品鱼,可根据需要及时捕捞。鲷类一般要求活鱼上市,其运输多采用车、船活水仓或用聚乙烯袋安置在隔热箱中。目前,国内生产的鲷鱼除供应本国市场外,尚运销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

(编者:蔡良候 审者:雷霁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