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淡水动物性饵料生物培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704页(5315字)

一、白线蚓的培养

白线蚓(Enchytraeus albidus)又称白虫、丝蚯蚓,分类上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线蚓科。体形细小,一般体长1.5—2.0cm,重5.0—8.5mg,白色而透明。生殖力高,繁殖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类的优良活饵料。

(一)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1)栖息:白线蚓栖息于阴暗潮湿的腐殖泥中,孔隙度大的结构性土壤最适于白线蚓生活。喜群集在饵料附近4—8cm深土层中。卵囊(卵茧)仅分布在上面8cm土层中,其中一半以上在2cm的土壤里。

(2)食性和食物:白线蚓属植物食性。在自然条件下,其食物是正在腐烂的植物残体;人工培养时,线蚓饵料广泛,一般的碳水化合物食料均能摄取,如面粉下脚、铃薯、麸皮、玉米粉、酒糟、胡萝卜、瓜类以及青菜叶等。将这些饲料调成糊状投在土壤表面或埋藏于土壤中,白线蚓就能趋食。白线蚓喜食酸性反应的食物(酒糟等),麸皮和面粉次之,蔬菜(马铃薯和胡萝卜)又次之,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叶最次。

白线蚓对不同饵料的平均昼夜需要量相当接近:1g线蚓每昼夜需要0.16g面粉、或0.15g面包、0.11g麸皮或0.09g马铃薯。每昼夜所食的饵料量约为其体重的50—133%。按卡路里表示昼夜饵料量的相对值在32%(马铃薯)和73%(面粉)之间。从食物生长过程中的利用效率看,利用效率最大的是麸皮(49%),其次是马铃薯(33%)、面粉(29%)和面包(22%)。线蚓的生长与摄取食物的关系是:摄食面粉生长最迅速,昼夜生长量平均为原重的29.7%,麸皮24.8%,马铃薯和面包各为12.2%。饵料质量也影响其繁殖速度,摄食面粉繁殖速度最快,摄取麸皮最慢,而摄食面包和马铃薯所得结果相同。

(3)温度与湿度:温度与湿度是影响白线蚓繁殖的重要环境因子。在温度降至-2℃(逐步冷却)和升至35℃(短时间加热)时,仍能保持其生命力。在16—20℃时生长最迅速,最适温度为17—18℃。当温度高于正常温度时,停止摄食和繁殖。成体的极限高温为27—28℃;而王在发育的卵的极限高温为26—27℃。白线蚓对低温不敏感,温度降至0℃时,活动缓慢,但不会引起死亡。

白线蚓在水中和在湿度不大(12—14%)的土壤中都能生存很长时间,但只有在湿度为19—25%的土壤中才能正常发育。最适湿度为22—23%。土壤湿度降低到13%或增高到36%时,产卵基本停止。

(4)土壤的pH和盐渍度:白线蚓系嗜酸性生物。85%以上个体集中生活在pH6.7—6.0的酸性土层中,pH6.2—6.4地带对白线蚓最适宜。

盐渍性土壤对白线蚓的繁殖、生长非常不利。当盐渍度为0.1%(按氯度计)时,繁殖力和生长量下降;含盐量0.25%(很多弱盐渍性天然土壤的盐渍度)时,繁殖力降低1/3,生长量降低1/2。

2.生殖习性 白线蚓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和秋季有两个高峰繁殖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其生殖力在不利季节里下降:当夏季气温最高时,完全停止生殖;当冬季土壤温度降到10℃以下时,几乎完全停止生殖。

白线蚓具有很高生殖力,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幼蚓从卵中孵出后,约经20天便达到性成熟和产卵。卵粒包藏在淡褐色透明胶膜内,构成卵茧(卵囊)。卵茧长0.5—0.8mm,每个卵茧包含1—35个卵,平均10个左右。卵茧排出后,即附于泥粒上。温度18—20℃,卵约经12天孵出幼蚓。白线蚓的生殖强度和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白线蚓的平均寿命约200天,少数个体可活到313天。

(二)培养方法

1.场地选择 生产性培养白线蚓的场地,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和较好隔热条件,使全年温度保持在16—18℃。为了便于控制温度,饲养室的窗户不宜很大。在南方地区,炎热夏天可利用地下室。

饲养室内禁止从事调制饲料等辅助性工作,以免壁虱感染和引来害。

2.培养器具和土壤 培养白线蚓可使用木箱、陶罐、土钵等容器,以木箱为佳。木箱规格为0.2—0.3m2(50×40cm2和75×40cm2),高10cm。箱的四周应略高于土层。为了有效利用饲养室空间,可制作10—13层的柜形木箱架。木箱架每层高度为12cm,底部距地面25—30cm。箱架不宜超过12—13层,箱架越高,下部与上部的温差越大,不利于保持饲养箱的温度。目前生产使用的常为6—7层。为使木箱自由抽动时能保持水平,可将木箱加长4—5cm。

培养白线蚓最适宜的土壤是结构性土壤(如黑壤土),在淋水时不会粘成团。按25—30%的湿度加水润湿土壤,然后将土壤移入饲养箱,并铺成厚度8cm的土层。不宜使用盐渍土、草碳土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3.投放蚓种 从野外泥土中分离性成熟的白线蚓,直接投放于饲养箱内的培养土中;或将含有白线蚓的原土移入饲养箱。为使线蚓迅速繁殖,投放含线蚓的原土量,一般应不少于箱中泥土总量的1/10。

4.投饵管理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给线蚓投放充裕的饵料。饵料投放在泥土表面。投放时分布要均匀,以免剩余饵料使土壤结块或霉烂变质。要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并及时补偿土壤中水的蒸发,每隔1—2天喷水一次,保持30%左右的土壤湿度。

(三)采收和保藏 白线蚓随着繁殖生长密度增大,密度达750g/m2时被视作饲养箱的最大产量,或称标准量。在超出此密度时,应将部分线蚓采收喂鱼或低温保藏。采收方法是对培养土壤进行由上向下的单向加热,使线蚓因避免热烤而向热源相反方向集聚。但应注意培养土受热不得超过25℃,以免造成线蚓和卵的死亡。

白线蚓生产性保藏一般采用低温保藏。保藏过程中的死亡率、重量缩减率受温度和保藏密度的影响。一般在0—2℃中保藏一个月,密度5kg/m2其死亡率为5.1%,重量缩减率45.2%。在保藏过程中减低体重的线蚓,当送回通常培养条件以后,重量会迅速(5—8天)恢复。

二、淡水枝角类的培养

淡水枝角类通称溞类,分类上隶属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据分析,枝角类干粉中,含蛋白质44.6%,脂肪5.15%,碳水化合物16.75%,是淡水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

(一)生物学特性

1.生殖 枝角类的生殖方式包括单性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单性生殖产生夏卵(非需精卵);两性生殖产生冬卵(需精卵),这种卵需要经过休眠期才能发育,故又称休眠卵。休眠卵具有坚硬的外壳(卵鞍),可以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冰冻、干涸)。枝角类生殖方式受外界环境制约,在良好条件(温度适宜、饵料丰富)下,用单性生殖。反之,在不良条件(温度低、食物贫乏等)下,出现平时罕见的雄溞,进行两性生殖。

一般溞类的单性生殖雌溞在第四龄到达性成熟,第五龄开始产卵,称为第一成龄。增高温度(不超过生存适温)可以提早性成熟。不同种类的淡水枝角类,其单性生殖雌溞的生殖量和种的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说,种的个体愈大,生殖量愈高,这种现象在溞属(Daphnia)更为显着。生殖量在各个成龄不同,一般开始较低,而后渐高,至6成龄到达最高峰(在溞类),而后又逐渐降低。到最末几个成龄,生殖量迅速下降或停止产卵。生殖量还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增高温度可以降低生殖量;增加食物可以提高生殖量;其他因子如拥挤、黑暗和减少含氧量均可降低生殖量。两性生殖雌溞的生殖量一般很低(只产生1—2个冬卵),只有少数种类能产二个以上冬卵。单性生殖雌溞的生殖率(10天内平均产卵次数)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还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适当增高温度和增加食料可加速生殖率;拥挤可降低生殖率。

2.摄食 溞类摄食细菌、藻类、酵母菌和碎屑微粒,而营养价值较大的是固氮细菌、原球藻类(小球藻、栅列藻等)和酵母中的圆酵母。当溞的密度为10—15个/L时,最合适的原球藻类浓度为107—108个细胞/ml。

水溞不摄食衣藻类和大型鞭毛藻类(如团藻)。它们大量繁殖可能对溞的培养物有抑制作用。

3.生长与蜕皮 溞的生长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幼龄为高速生长期;成龄前期为中速生长期;成龄后期为缓慢生长期。

枝角类每蜕皮一次称为1龄。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期称为龄期。温度愈高,龄期愈短,蜕皮频率愈高。个体的总生活时间(寿命)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寿命长,温度高寿命短。

(二)大面积培养〔以大型溞(Diphnia magna)为例〕

1.培养池准备 溞培养池通常采用水泥池,亦可用土池。培养用水必须过滤,避免昆虫幼体、丝状藻以及砂粒、泥块混入而堵塞水溞的滤器。培养池水深因季节而异:夏季水温超过22℃、冬季水温为0—7℃时,水深应保持50—55cm;春季和秋季,水深约保持30cm,使池水在晴天被晒后增加水温。

2.施肥 肥料采用无机氮肥,氮肥能促进喜氮性原球藻类的生长繁殖。氮肥可用硝酸铵(含N34.5—35%)或硫酸铵(含N20.5—21%)。培养池灌满水并接种藻种以后,按每升水13mg氮施入无机肥(每立方水需要37.5g硝酸铵或65g硫酸铵)。每隔3天追肥1次,追肥量为初次施肥量的50%。

培养物施肥也可采用马粪、人粪、粪等有机肥,基肥量按每立方米1.5—2kg施入池中,追肥时每隔8天施入一半量。有机肥需经发酵处理,并装在网箱中用水冲滤入池内。

3.饲料酵母的投放 在用过无机肥料之后投放饲料酵母。先将酵母用池水稀释,然后按每立方米水50g的施用量沿水池壁倒入。当藻类开始繁殖,池水变绿色,暂停用酵母饲喂溞的培养物。当池水变透明时,重新恢复投喂酵母。在溞培养物达到成熟的整个培养期中,平均投酵母5—6次。

4.接种 在投入酵母的同时或第二天按50g/m3水投放溞种。最好在每毫升水中有300万藻细胞时接种。如果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溞,则接种时采用100—150g/m3的高密度溞种。培养池接种时最好用提早培育的纯种母群,不要用天然水域中捞取的母群。用无机肥培养时,必须用怀有单性卵的雌性溞作溞种。

5.管理 必须经常注意培养池中的水化学状况,水温每昼夜至少测量1次,此外应注意池水的含氧量和pH状况。在藻类大量繁殖期间,在清晨和傍晚日落前应测定含氧量;在培养物成熟时,应对水化学状况作特别仔细的观察。

培养枝角类最适宜的水化学指标为:水温18—22℃,氧7mg/L,pH7.5—8。根据池水颜色可以推断培养物产量:当溞的生物量大时,池水呈棕褐色或橄榄色;生物量低,池水透明。处于良好状态的溞呈浅灰绿色,棕红色则是脂肪积累较多的标志。单性卵减少,出现雄溞和有卵鞍的雌溞,说明培养物受到了抑制。

6.捞取 捕捞溞培养物的时间应在培养物成熟之后,一般掌握在培养物中幼溞约占50%时开始捕捞。接种时放入溞种愈少,则开始采收的时间愈迟。

(编者:郑严、李诺、赖伟 审者:李德尚、李诺、郑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