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的池塘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53页(4871字)

(一)养蟹池 养蟹池塘一般选择在风浪较小的内湾、浅海的潮间带。养殖对虾的池塘一般都可养蟹。底质以砂泥质最好,泥砂质次之,泥底较差但也可用。有人建议泥底铺一层10厘米厚的砂,以利蟹子潜砂栖息。减少自残机率。水源充足,无污染。最好有潮差纳水条件,加之机械提水。

养蟹池的规格,面积以0.13~0.67公顷为最佳,我国有些地区沿用3.3公顷左右的半精养虾池,也取得较好效果,但以小型池产量较高,宜于管理。水深1.2~2米。因梭子蟹多喜沿边坡栖息,可考虑尽量增加边坡面积,以避免其过分密集。池形宜为长方形或长条形,短边上设进、排水闸,进、排水要流畅,能将水全部排出。

为减弱相互残杀,池底可设置砂堆(山东日照每公顷设直径1米的砂堆450个之多),壁障或以混凝土构件、石块、瓦片等筑成隐蔽场所。

蟹池使用前必须进行整池和除害,其方法与对虾池塘清整相同。

(二)进水和培养饵料生物 蟹池经药物除害后,等药效消失即可进水。进水最好用60目筛绢网,以防敌害生物及有可能携带病毒的甲壳类等动物入池。

进水后应根据水质状况合理施肥,繁殖单胞藻及其他饵料生物。水色应保持绿色、黄绿色、黄褐色,透明度30~40厘米。可在无虾蟹病毒病传播区采捕移植短齿蛤、蓝蛤、沙蚕、卤虫等入蟹池,为蟹子提供良好的基础饵料条件。

(三)蟹苗放养

1.蟹苗放养时的水环境要求 水温18℃以上,最低不低于15℃,突变温差应小于8℃;盐度18~32,突变盐差应小于5;pH7.8~8.6;溶解氧4毫升/升以上;氨氮(总值)1毫克/升以下。

2.蟹苗来源和质量要求 目前养成用蟹苗来源有三:一是采捕自然苗;浙江沿海6月中旬到8月上旬,山东沿海7~9月在10米等深线以内的沿海、滩涂、河口和港湾地带聚集了大量的稚蟹和幼蟹群体,可以手推网、流刺网等捕捞之;二是土池半人工育苗,即在经彻底清池,网滤进水,繁殖好基础饵料的土池内,放置抱卵亲蟹,每公顷放亲蟹120~150只,使其自然孵化和幼体发育,当长至扣蟹后,再计数分池养殖。有些蟹农每公顷放抱卵蟹30~45只,生态繁育苗种后直接养殖到商品蟹,但由于数量不易控制,生产不稳定,有可能所收无几;第三种来源为工厂化人工育苗,获得2~3期幼蟹,经暂养或直接投入蟹池养殖。这种方法生产稳定,苗种整齐,且利于保护资源,目前已成为中国蟹苗来源的主流。

蟹苗的质量要求为:规格在2期幼蟹以上,大小均匀、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无黏附物缠绕,游泳能力强,软壳率低于10%。

3.蟹苗计数 一般采用重量计数法,即用一能够滤水的盛苗器随机取样装入部分蟹苗,称重、数清只数,计算出每500克蟹苗的只数,再按所需蟹苗数量称取。注意一次不宜称重过多,以免挤压受伤。

4.蟹苗运输 短途运输可用帆布桶装蟹苗,汽车运输。每0.1立方米水体可装幼蟹100~150克,桶内加干净鲜活水草,常温下,运输时间4小时之内,成活率可达100%。也可采用干运法。

长途运输可用塑料袋充氧运输,10升水加10升氧气,装入100克幼蟹,并填充附苗器,运输10小时以内,成活率可达95%以上。

5.蟹苗中间培育(暂养) 蟹苗中间培育是提高初期幼蟹成活率,为养成管理提供较准确的存池数量,赢得培养基础饵料适宜时间,减少养成池的初期污染,减轻育苗厂负担(可提前出池)、提高整体效益的关键生产环节,也是向多级养殖的过渡。

中间培育池可专门建造小型池;也可在养成池的一角(较高处)圈造1/30左右的小池,池底和四周以一层渔花网整体圈起,池底网上铺砂10厘米。为防止小蟹等敌害生物入池,还可在池四周围一圈塑料薄膜;也可直接用孔径1毫米的尼网片在养成池内浅水处圈成网栏暂养;有的将网箱置于干净水体中,网箱内放置水草,进行短期暂养。

中间暂养投苗规格,以第二期幼蟹以后为好,但也有一期幼蟹投放。以网箱暂养者还投入大眼幼体。暂养出池规格当前尚无统一标准,有的暂养半月左右,甲宽达3厘米以上,也有的以网拦形式暂养,随幼蟹的生长,网拦可逐渐扩大,直到甲宽达5~6厘米。中间培育的密度,2龄幼蟹以每平方米80~120只为宜。

培育水深50厘米以上,除利用池内预先繁殖的基础饵料外,还应及时投喂卤虫、毛虾、钩虾、糠虾、切碎的新鲜、贝等。

6.蟹苗投放 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投放蟹苗,较大的池塘(水面大于1公顷)应多点投放。投放小苗时当水质与育苗池水质差异太大,应进行过渡驯化。投放密度,应根据水体大小,水质条件,供饵条件,蟹苗规格、质量等,合理确定。一般地讲,半精养池投放初期幼蟹,以每平方米3~4只;投放经中间培育的甲宽3厘米以上蟹种,每平方米0.5~1.5只为宜。规格再大,可相应减少投量。

(四)养成管理

1.饵料及投喂 养成期应根据蟹子的食性,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以低值贝类如蓝蛤、短齿蛤、鲳螺、锥螺等为最好。也可投喂新鲜鱼类。

在投喂量的控制上,目前由于蟹子不同阶段的养殖成活率波动较大,蟹子投放密度又小,受基础饵料的影响较大,从各地资料看,数值差距较大,参考价值较低,应密切观察各池蟹子的实际摄食情况和残饵量,灵活掌握。

每天的投饵次数和时间,以1次投喂较多,一般在下午4~5时到日落前投喂。2次投喂,上午投1/3,傍晚投2/3。投饵地点:可全池投撒。但应注意蟹子的密集区。一般在边坡上较集中,并便于观察残饵情况,可多投一些。

2.水质调节 应按水质指标的要求科学调节水质,一般前期(投苗后20~30天左右),以添水为主,中、后期尤其是7、8月高温季节,每旬换水1次,每次换1/3~1/2。北方10月以后水温下降,可少换水。密度较大,换水条件又好,换水可次多量少,避免水质改变过大而引发疾病。

3.日常观测

(1)水环境因子测定 水温、盐度、pH、溶解氧、氨氮等。观测方法和要求略同于对虾。

(2)生长情况测定 每10天测定1次,每次多点随机抽样不低于50只。一般测定甲宽(头胸甲两侧刺尖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和体重。

(3)存池数量的估算 最少每月1次,可用旋网、拉网、拖网、定量框等多点取样,以推算全池数量。

(4)摄食情况测定 投饵前4小时检查池底有无残饵。

(5)安全检查(同对虾)。

4.雌雄蟹分养、分收 据观察,进入蜕壳交配期后,同类相残现象尤为剧烈,一是雄蟹强行交配时,给蜕壳雌蟹伤害较大;二是在雄蟹间为争夺配偶的相互格斗中或强留弱汰,或两败俱伤,使成活率大大下降。为了避免这一损失,有些养蟹者在雌、雄分化后,即可在排水后将雌雄挑选分开养殖。还有的将雌雄分开收获。如山东日照市有些生产厂家在8月中、下旬蟹交尾前即把蟹池中已达商品规格的雄蟹收获上市,其时正值休渔期,是鲜活水产品的紧俏季节,适时将雄蟹收获,即防止了因交尾期的相残而造成的损失,又获得了较好效益。同时,降低了以后的养成密度,使留池雌蟹得以很好地生长增重,总体效益大大提高。

(五)收获 梭子蟹的收获日期主要取决于蟹子的生长情况、水温和市场需求等条件。一般山东、河北、辽宁等地10月下旬开始收获,而福建、浙江等地11~12月收蟹。

收蟹方法有笼捕、网捕、钓捕、耙捕和放水闸口捕蟹等。

1.笼捕 将与闸门形状相吻合之竹笼放在闸口上,待纳潮、进水之际,利用蟹子溯水而进的习性,任其钻入蟹笼而捕之。

2.网捕 利用流刺网、大拉网、小推网等捕捞,后者主要用于池底不平的沟、洼地带收捕。

3.钓捕 在延绳钓的钓勾上挂肉质较硬的小鱼,以诱捕之。

4.耙捕 放水后以人工制成的铁丝齿耙捕取潜砂的蟹子。

5.放水收捕 在水温15℃以上时在蟹池闸门上安设网笼或网袋,退潮放水时蟹子顺流而进入笼袋。但此法虽方便快速,但伤损较重,商品质量差。

(六)梭子蟹的蓄养 蓄养不是以生长增重为主要目的,而是使已达商品规格的蟹子(捕捞或养殖)继续放养一段时间,不使其质量降低,寻找市场紧俏时机上市,以时间差获取价格差,以增加经济效益。

蓄养设施可用地面混凝土水池(也可借用对虾、蟹、贝、藻类育苗池),也可用室外土池(筑堤式或网围式)。

混凝土池池底应铺上20厘米厚的砂层,应具备流水或充气设施。室外土池和网围式,底部也应有20~30厘米厚的砂层,以适应其潜砂习性,并保持上市时较好的色泽。池塘的大小不易太大。以667~2000平方米为宜。大池可以用网片等隔成小池,以使其分布相对均匀,易于管理,并利于收获上市。

蓄养时间最好选择秋、冬季节,蟹子已不再蜕壳,同类相残大为削弱,成活率大大提高。如山东省莱州市曾于1980年9月中、下旬将大量捕捞的蟹子蓄养于室外1000~2000平方米的土池中,其投放密度为当年蟹每平方米6~9只;2龄蟹每平方米1.5~2只。其时蟹子大部分已不再蜕壳交尾,但肥度不够。放池后,投饵育肥1个月左右,可根据市场状况,部分肥蟹上市,部分留池继续蓄养,至12月初上市。如在11月起捕后移入室内池继续蓄养,可组织新年或春节上市,获利将更大。

(七)活蟹运输 短途运输,可以用带水运输和干运两种方法运输。带水运输,即将梭子蟹逐只螯足绑缚后,摆放入塑料周转箱中,每4~6箱为一摞,放入盛水容器中充氧运输。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运输100~200只;干运,即是将螯足缚好的蟹子摆放入两层海水湿润过的软质泡沫塑料布中运输。在气温15℃以下,20小时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

长途运输,可将缚好的蟹子摆放于硬纸箱中,以-30℃冷冻的木屑填充,并加以冰袋,使运输温度保持6~10℃,可连续运输50小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