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49页(3274字)

(一)形态特征和分布 梭子蟹在分类上属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btantia)、短尾部(Brachyura)、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我国沿海主要有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远游梭子蟹(P.belagicus)和红星梭子蟹(P.sanaguinolentus)等。

三疣梭子蟹(图3-1),头胸甲略呈梭形,前侧缘各有9个锯齿,最后一齿特别长大,左右突出。额缘具4个小齿。头胸甲呈茶绿色,腹面灰白色。第一对步足为特别强大的螯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对到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适于爬行,末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适于游泳;雄性腹部呈窄三角形,雌性腹部较圆大。

图3-1 三疣梭子蟹的外形

打开头胸甲,可见到内脏中央有一个近五角形的透明微黄的心脏。前后端均有动脉与各器官相连;左右两侧为鳃腔,具6对灰白色的鳃;消化管自口经过一很短的食道与胃囊相通,后面连接一条细的肠道直通腹部末端的肛门。胃的两侧有左右两叶肝脏,土黄色,占据了头胸甲的大部;雌蟹具卵巢1对,当成熟怀卵时,卵巢几乎充满整个头胸甲,一直延伸到侧刺内,为橙黄色,遮盖消化腺的大部。左右卵巢各接一输卵管,其末端有纳精囊,开口于胸板愈合后的第三节。雄性在头胸部前侧缘肝脏表面有1对乳白色回转弯曲的长带状精巢,与螺旋形输精管相连,末端即为射精管,开口于游泳足基部的雄性生殖孔。

三疣梭子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闽南沿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渤海产量最高。日本、朝鲜、菲律宾、红海等地亦有它的踪迹。

(二)生态习性

1.栖息和运动 三疣梭子蟹喜栖息在潮间带较广阔的内湾水域、河口附近。如我国的莱州湾、渤海湾、吕泗、长江口、闽浙沿海,日本的东京湾、三沙湾、伊势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以砂、泥底的海区较多见。三疣梭子蟹的活动范围,又随季节、水温而不同。如我国渤海梭子蟹,当春季“五一”节前后即来浅海产卵,尤喜在海湾的河口附近如渤海的辽河口、大清河口、大沽河口、黄河口等地,水深10米以下,多在水深3~5米处。初孵幼体和小蟹常在海边近岸处发现,随着个体的长大,即摄食活动于较深水域。10月中旬以后,水温下降,蟹子则游向更深的水域,至12月上旬,陆续到达渤海中部水深10~30米软泥底质水域蛰伏越冬。据日本大岛信夫观察,濑户内海的三疣梭子蟹在深水区越冬,随着春季水温的上升,从3月中旬开始,雌蟹为产卵而向浅水区移动。抱卵个体多分布在5~15米水深处,藻场内外或干潮线附近也有发现。又据爱知县水产试验场对伊势湾的调查,三疣梭子蟹的产卵群体在5~6月开始从外海向内湾或从内湾深水处向近岸浅水处移动,在水深约10米,底质为砂或泥质的海域内产卵。

三疣梭子蟹白天多潜入泥沙中,潜砂时身体与底面呈15°~45°交角,有时仅露出复眼和触角。潜入不深,无钻深洞能力。夜间游动较为频繁,多在黄昏前即开始起水游动。游动时常将整个身体倒垂在水中,以游泳足紧贴水面旋转摆动,使身体做侧向运动。也常在水层中或贴近水底做不定向的水平游动。

2.对环境的适应 三疣梭子蟹系温热带浅海生活的蟹类,水温自15~32℃皆能生活和生长,据王友松等试验,在水温20~27℃时摄食和生长较旺盛。渤海梭子蟹种群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据我们在莱州蟹池内养殖情况的观察,当水温14℃左右,摄食量开始下降,当水温8℃时,仍发现个别蟹子摄食,当水温降至-1.5℃才开始冻死。山东莱州养蟹池内,春天曾发现潜砂越冬后幸存的个体(表3-1)。

表3-1 在低温下梭子蟹的活动情况(莱州养蟹池内观察)

三疣梭子蟹属广盐性的蟹类,据戴爱云等调查,渤海梭子蟹生活在盐度为30~35的海水中,从作者小试验表明,当年成蟹在盐度20~35的范围内成活率最高。有人报道,常年在低盐环境下生活的梭子蟹,当盐度在4.9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与蜕壳。当盐度1.5时还能维持生命,当恢复到4.9以上,又能恢复生长并蜕壳。可见其盐度适应范围,在不同的盐度环境中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

三疣梭子蟹有一定耐干露能力,且随水温的降低而增强。我们曾在18℃的池水中取出体重100克左右的当年蟹,在20℃的常温下干露,其死亡时间的平均值为8小时16分。而在2~4℃的气温下同样大小的蟹子,露空26小时后,其成活率达87.8%,这给苗种干运和低温下活蟹运输创造了条件。

3.食性 梭子蟹的食性是以动物饵料为主体,且随发育阶段的不同,其食性也有相应变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自然海区的初期幼蟹以摄食卤虫、多毛类、钩虾、藤壶等为食,后期幼蟹和成蟹则捕食小虾、贝类、钩虾、多毛类、尾类等,其饵料组成强烈地反映着栖息环境的生物区系。如据我们调查,山东莱州沿海梭子蟹的索饵场内,海底有大量的色彩短齿蛤分布。日本福冈县丰前水产试验场在蕨采苗架上采集的甲宽3.2厘米以下的幼蟹,捕食藤壶和钩虾为主的甲壳类,而在海滩采捕到同样大小的幼蟹个体,其胃含物中多半是双壳贝类和多毛类。在人工养殖中多以低值贝类、鱼类等为主要饵料。

梭子蟹喜欢傍晚和夜间摄食,白天摄食量较小。三疣梭子蟹生性好斗,同类相残现象时有发生,对养殖成活率有较大影响。

(三)生长 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是伴随蜕壳进行的。我国渤海的梭子蟹在室内水泥池培育条件下,自5月底前后第一批幼体孵出,在20~30℃的水温条件下,经幼体、幼蟹阶段,到8月底前后即陆续成熟。自第一期幼蟹开始,雄蟹蜕壳8~10次,成熟个体体重达55.5~176.4克;雌蟹蜕壳9~10次,成熟个体体重达83.0~176.9克。

据日本资料介绍,从变态成幼蟹开始,生长100天左右,经过13次蜕壳,即可成熟。其时甲宽达13厘米,体重约230克。山东北部沿海在室外土池养殖饵料充足的条件下,6月上旬放池的幼蟹至10月初收获,平均尾重200克左右。最大可达300克以上。

我国北方交尾后的雌蟹当年不再蜕壳,翌年产卵繁殖后,继续蜕壳长大。秋末可达18厘米以上,体重300克以上,最大的可达500克以上。雌蟹有越过第三个年头,再进行产卵者。雄蟹在第二年交尾后,大部分死亡。

(四)繁殖 春天产卵繁殖而长成的蟹子,当年秋末,雌雄个体即在浅海海底或上层水中互相配对,进行交尾活动。交尾时间从数小时到1~2天不等。交尾前雌蟹首先进行生殖蜕壳,交尾后当雌蟹甲壳硬化到一定程度,雌雄分离。渤海梭子蟹经过越冬,翌年4月,雌蟹即开始产卵繁殖,一直延续到7月,产卵盛期为5月。雌蟹在产卵的同时,释放贮存在纳精囊内的精子,使卵子受精。产出的受精卵抱于腹部(附着在第二到第五腹节的附肢上)孵化。多批产卵。当水温18~20℃时,卵子在蟹体上孵育15~20天左右,卵膜内的原溞状幼体即以背刺刺破卵膜,孵出体外,开始了幼体发育阶段。在正常情况下,经溞状幼体4期,大眼幼体1期,即蜕壳变态为幼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