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细胞壁的微细薄层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常用非木材纤维碱法制浆实用手册》第34页(1153字)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壁的初生壁、次生壁等。实际上,纤维细胞或薄壁细胞的次生壁的各层组织,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细薄层构成的。薄层有一定的厚度和间隙,围绕细胞腔形成许多同心圆。层与层之间有较多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当原料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部分溶除时,分层现象便清晰可见,溶除物愈多,分层愈细。用丁甲酯包埋的超薄切片法,虽夸大了这种分层现象,但便于观察。图2-3-16为漂白苇浆的薄层结构状态,对于水煮苇料,薄层现象只能从KMnO4染色的深浅辨别出来,制成纸浆以后,分层现象明显可见,漂白后层间距离增大,分层更清晰。薄层组织不仅在S2层出现,S1层、S3层也同样是薄层状结构,不仅纤维是这样,薄壁细胞和导管也是这样。另外针叶木的显层现象和芦苇不完全一致,针叶木硫酸盐浆用同样方法超薄切片,显层现象并不十分明显。如进一步处理,针叶木也显层,而阔叶木的显层现象则和芦苇类似,这现象说明芦苇和阔叶木的层间物质较易溶除。

图2-3-16 芦苇纤维的微细薄层结构 TEM×6000

如将纤维中的木质素、半纤维素全部脱除,这种微细薄层的厚度接近于原微细纤维的直径。

归纳起来,禾草类造纸原料的微细结构与木纤维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前面各部分所述的结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成四种结构模型(图2-3-17):第一种模型和某些针叶木纤维结构形态相似,但S1层较厚,S2层微纤维角度较大,由ML、P、S1、S2、S3组成。微纤维排列形态:ML——网状,S1——近横向交叉螺旋形,S2——缠绕角为30~40°的平行螺旋形,S3——近于横向交叉螺旋形。第二种模型和某些树皮纤维结构相似,特点是细胞腔极小,细胞壁厚,S2层是细胞壁的绝对主要部分,S2层微纤维的缠绕角约30~45°。稻草、麦草和棉秆纤维主要是由第一、二两种模型的纤维构成的。第三种模型为草类纤维所独有,其特点是细胞壁中层不仅有S2,而S3也是细胞壁中层的组成部分,其厚度往往和S2相当。S2和S3微纤维方向往往是互相反向的。细胞壁内层为S4。芦苇、甘蔗、荻、芒秆等均由第二、三两种模型的纤维组成。第四种模型也为禾草纤维所独有,主要特点是细胞壁中层呈更多层结构,多者可达8~9层以上。各层壁之间松紧程度不一样,微纤维走向不一样,木质素含量不一样,相对厚度不一样,交错排列有S型和Z型两种螺旋缠绕方式,角度随品种略有不同。竹子、须草主要由第二、四两种模型的纤维构成。

图2-3-17 非木材纤维壁的四种结构模型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