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3页(1699字)
苹果褐腐病又称菌核病,是果实生长后期和贮藏运输期间的一种重要病害,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江苏等苹果产区均有发生。
【症状】:
褐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染花和果实。果实发病初期,表面出现浅褐色小斑,病斑迅速向外扩展,在10℃条件下10天后可使整个果实腐烂,温度高腐烂更快。病果的果肉松软成海绵状,略有韧性并有特殊香味。病斑中央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白色、绒球状菌丝团,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状。病果大多早期脱落,也有少量残留于树上。病果后期失水干缩而成黑色僵果。在贮藏期,病果上呈现蓝黑色斑块。花和果枝受害后呈萎蔫或褐色溃疡状。
【病原】:
Monilinia fructigena(Aderh.et Ruhl.)Honey(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et Ruhl.),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Monilia fructigena Pers.,属于半知菌亚门。病果上集结灰白色菌丝团,其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无色,单细胞,其上又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细胞,大小为11~31微米×8.5~17微米。后期,病果内形成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大小为1毫米左右,1~2年后萌发出子囊盘。子囊盘漏斗状,外部平滑,灰褐色,直径3~5毫米。子囊无色,长筒形,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0~15微米×5~8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棍棒状。褐腐病菌除为害苹果外,也能为害梨和核果类果树。
【发病规律】:
褐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果(僵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病菌侵染的潜育期一般为5~10天。该病的发生对温度要求不苛刻,但其最适温度为25℃。湿度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湿度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萌发,特别是生长季水分供给失调,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病害发生重。果实近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病害发生的严重度与病菌数量关系密切,如果多年不清理病僵果,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该病可能大流行。果园管理不良、害虫严重、裂果或其他伤口多等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大国光、小国光、红玉、倭锦等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防治褐腐病的根本方法是彻底清除菌源,同时结合发病盛期药剂治疗。
(1)加强果园管理 随时清除树下和树上的病果、落果和僵果。最好在秋末或早春施行土壤翻耕,以减少菌源。搞好果园的排灌设施,争取做到旱时能浇,涝时能排。为了减少裂果,还可以采取辅助性措施,如于7月下旬及8月中下旬各喷一次500~2000毫克/升的比久,可显着减少小国光等品种的裂果率,防止褐腐病发生。
(2)药剂治疗 在果实近成熟期,喷化学药剂保护果实。北方一般在9月上中旬和10月上旬喷2次药剂,常用药剂:波尔多液(1∶1∶160~200),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3)防止果实发生伤口,预防病菌侵染 为了提高果品贮藏质量,减少贮运期损失,应尽量避免在果实采收、包装、运输等过程中挤压碰伤,并严格剔除病虫果和伤果;贮藏时,要用包果纸分级包装。
(4)加强贮藏管理 在贮藏期间,要控制温湿度,温度以保持1~2℃,相对湿度在90%为宜。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根据病情安排果品出库计划,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