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花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0页(2190字)
苹果花腐病在东北三省、胶东半岛以及云南、四川、新疆等苹果产区均有为害,尤其是黑龙江省发病最重,有些年份减产达20%~30%。
【症状】:
花腐病在叶、花、幼果及嫩枝上都可发生,但以为害花、幼果为主。
叶腐在展叶后2~3天就可发生。发病初期,在叶片的尖端、边缘或中脉两侧出现赤褐色小病斑,逐渐扩大呈放射状红褐色病斑,沿叶脉向叶柄蔓延,直达病叶基部,导致病叶腐烂或凋萎下垂。在潮湿条件下,发病7~12天后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花腐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花蕾刚出现时,就可染病腐烂,病花呈黄褐色枯萎;另一种是由叶腐蔓延引起,使花丛基部及花梗腐烂,花朵枯萎下垂。
果腐是病菌从花的柱头侵入后,通过花粉管蔓延到胚囊内,再经子房壁侵入果实表面;当果实长到豆粒大时,果面上有褐色病斑出现,并有褐色黏液溢出,导致全果迅速腐烂,最后失水变为僵果。
枝腐是由叶腐、花腐或果腐蔓延到枝梢所致,枝梢上产生褐色溃疡病斑,当病斑环绕一周时,发病部位以上枝梢枯死。
【病原】:
Monilinia mali(Takahashi)Whetzel(Sclerotinia mali Takahashi)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4枝丛生,无色,不分枝或分枝一次。分生孢子念珠状串生,成熟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柠檬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2.1~16.2微米×8.1~13.5微米;小型分生孢子为球形,无色,单胞,直径1.5~3.0微米。菌核由病果内菌丝逐渐生长纠结而成,黑褐色。子囊盘漏斗形,褐色或淡褐色,中心凹陷,直径2~8毫米,最大可达18毫米,柄长1~10毫米。子囊圆筒形,无色,基部稍细,顶部钝圆,大小为130~187微米×7.5~10.6微米,内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形,大小为7.5~14.5微米×4.5~7.5微米(图1-9),侧丝无色,分枝少。
图1-9 苹果花腐病菌
1.子囊盘纵切面 2.子囊盘 3.子囊 4.分生孢子梗 5.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花腐病菌菌核在落地的病果、病叶、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土壤温度在2℃以上,土壤湿度在30%以上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落地的病组织,至第二年春天,并不是都能形成子囊盘,只有较长期保持湿润状态的菌核才能产生子囊盘。子囊盘发育最适条件为气温5℃以上,土壤含水量达30%~40%。子囊孢子随风传播,侵入叶和花,引起叶腐、花腐。病叶、病花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侵入柱头,造成果腐。叶腐、花腐或果腐引起枝腐。侵染叶的潜育期为6~7天,侵染果的潜育期为9~10天。
花腐病的发生发展与当地气候、地势、栽植方式等有密切关系。春季果树萌芽展叶期,多雨、低温,有利于叶腐、花腐的发生,其中雨水是主要因素,低温则使花期延长,受侵染的机会增多。果腐的发生主要受低温的影响。花腐病在山地果园发生较重,在平原较轻;通风透光不好和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单一品种成片栽植的比混栽的发病重。
苹果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高度感病的品种有鸡冠、金冠、大秋、黄海棠、黄太平等;感病品种有国光、红玉、倭锦、祝光、青香蕉等;元帅、红星等比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搞好清园卫生 果实采收后立即清扫果园,将病果、病叶、病枝及僵果彻底清扫干净,集中烧毁;同时施行果园秋后翻耕,掩埋病残体,促使其腐烂分解,从而减少越冬菌源。春季,在子囊盘发生期进行地面喷药(可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也可铲除越冬菌源。冬季,结合修剪去除病枝。发病初期,及时摘除树上病叶、病果等,也可减轻该病的为害。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整形修剪,使树冠内通风透光良好;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新建果园要重视品种的合理搭配,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
(3)人工辅助授粉 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预防果腐。
(4)药剂防治 从果树萌芽到开花期(萌芽期、初花期、盛花期)连续喷药2~3次,如这段时间高温干燥,喷2次药即可,第一次在萌芽期,第二次在初花期,如花期低温潮湿,果树物候期延长,可于盛花末期增加1次喷药。萌芽前常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后2次喷药常用以下药剂:0.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