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轮纹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31页(3654字)

梨轮纹病又称瘤皮病、粗皮病、水烂,是我国梨树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梨区普遍发生,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产区发病较重。枝干发病后,促使树势早衰,果实受害,造成烂果,并且引起贮藏果实的大量腐烂。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及果实,其次为叶片。

枝干受害,通常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突起的小斑点,而后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或扁圆形的暗褐色病斑,直径约5~15毫米。秋后病斑停止扩展,沿病斑外缘产生一圈裂缝,边缘翘起像鞍。第二年病斑继续向外扩展,在原病斑外形成一环状坏死斑,并于第一年生病斑上产生许多不明显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秋后环状病斑又停止扩展,产生裂缝,边缘翘起。第三年病斑又向外扩展,产生小黑点,形成坏死斑,产生裂缝,翘起……病斑如此连年扩展,就形成以皮孔为中心的同心轮纹状病斑。当枝干染病严重时,病斑密集,使枝干表面极为粗糙。病斑多数局限在树皮表层,但也有些可深达形成层,少数的还可深达木质部。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小黑点上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分生孢子),能连续产生3~4年,有的长达9年。

果实多数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中发病。病果起初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褐色、近圆形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暗红褐色并有明显同心轮纹的病斑;发病后期从病斑中心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期)。通常一个果实上有2~3个病斑,多的可达30个。病斑直径一般为5~15毫米。病果容易腐烂,并流出茶褐色的黏液,最后干缩成僵果。果实病斑上的小黑点一般不产生灰白色黏液。贮藏果实发病,一般不形成明显轮纹病斑,病斑中部颜色较浅,呈浅褐色,外圈颜色较深,呈黑褐色至黑色的宽边。

叶片上发病,形成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逐渐变为灰白色。在灰白色的发病部位,有时也生有黑色小粒点。若一张叶片病斑很多,常造成干枯早落。

【病原】:

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时期为 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直径383~425微米;器壁黑褐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单细胞,大小为18~25微米×2~4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24~30微米×6~8微米。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着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大小为230~310微米×170~310微米,内有子囊及侧丝;子囊棍棒状,无色透明,顶端膨大,壁厚,基部较窄,大小为110~130微米×17.5~22微米;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细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为24.5~26微米×9.5~10.5微米;侧丝无色,由多个细胞组成(图2-3)。

图2-3 梨轮纹病菌

1.子囊壳 2.子囊及子囊孢子 3.分生孢子器正在吐出 分生孢子 4.分生孢子 5.侧丝

病菌发育温度7~36℃,最适温度为27℃。病菌无光照不产生分生孢子,黑光灯照射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

病菌除为害梨树外,还能为害苹果、花红、桃、李、杏等多种果树。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发病部位越冬,是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菌丝在病组织中可存活5年。病组织中越冬后的菌丝体,第二年春天恢复活动,继续侵害梨树枝干。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器形成分生孢子,经雨水飞溅进行传播,从皮孔侵入枝干及果实引起发病。病菌孢子传播的范围一般不超过10米,但在刮大风时能传播到20米远的地方。孢子的飞散以树的上下方向为多,横向较少。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受侵染。果实受害,从落花后10天左右的幼果期开始,直到8月上中旬结束。8月份后,如遇暴风雨,果实表面造成大量伤口,病菌从伤口侵入。病菌侵入果实后,菌丝在果实皮孔周围潜伏,直到果实成熟才逐渐表现症状,采收后7~25天为发病盛期。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和品种的抗性关系密切。当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在75%上或降雨量达10毫米时,或连续下雨3~4天,孢子大量形成散布,病害传播最快。果实染病在32~36℃时腐烂最快,经5天就全部腐烂。日本梨系统的品种,一般发病都比较重,其中以二十世纪、江岛、太白、菊水发病最重,黄蜜、晚三吉、博多青次之,今村秋较抗病。中国梨中白梨系统的秋白梨、鸭梨、早酥梨等发病重,严州雪梨、莱阳梨、三花梨等发病比较轻。西洋梨与中国梨的杂交种康德抗病力很强。品种间抗病力的差异主要与品种皮孔的大小、多少以及组织的结构有关。此外,病害的发生与管理、树势及虫害等有关,如果园肥料不足、树势弱、枝干受吉丁虫为害重及果实受吸果夜蛾、蜂、蝇等为害多的均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苗圃,实施苗木检验 因轮纹病常通过苗木传播,故新建果园时,应进行苗木检验,防止病害传入。苗圃位置应与果园有较远的距离,在苗木生长期间,经常喷药保护,防止发病。苗木出圃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止病害传到新区。当苗木枝干上发现有少数病斑时用402抗菌剂50倍液直接涂抹发病部位,或在涂药前先用刀将病斑沿纵向划几条,然后将药液涂刷在发病部位表面。

(2)加强栽培管理 梨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在寄主活力旺盛的情况下,发病轻,甚至不发病。故在梨园丰产后,应增施有机肥料,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冬季应做好清园工作,将病死枝条收集烧毁。及时做好树干害虫的防治工作,特别吉丁虫,以减少树干伤口,防止发病。

(3)病部治疗 在枝干发病初期,应及时刮除病斑。刮除后,用402抗菌剂100倍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液保护。刮除发病部位最好在早春进行,也可以在生长期随时进行。病斑必须刮得彻底,否则老病斑容易重新发病。同时,防治要早,若病斑长得很多,扩展又很深时,不但对树身损伤大,花工多,并且大病斑不及小病斑容易刮得彻底,防病效果较差。

此外,也可不刮除发病部位,只刮除枝干外部的粗皮,然后在发病部位涂刷较浓的杀菌剂。每隔10~15天再涂刷1~2次。涂刷药剂可用抗菌剂402的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

(4)喷药保护 一般从落花后7~10天开始喷药,15~20天1次,到果实皮孔封闭期结束。具体喷药时间及次数要根据历年病情、降雨情况和药剂的有效期长短而定。一般果园喷4~5次药,即5月上旬、5月底或6月初、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上旬。如果早期无雨,第一次可以不喷;雨季较长,采收前还要多喷1次。常用药剂:果树发芽前喷1次0.3%五氯酚钠与3~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0%锰锌克菌多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以及1∶2∶200~240波尔多液。早期不宜使用铜制剂和代森锰锌,退菌特在果实采收前20天要停止使用。

(5)采前或采后药剂处理 果实受到病菌侵染后,不会马上引发明显症状,病菌要潜伏一段时间。因此,要在症状出现前进行药剂处理,杀死或抑制果实上的病菌。采取采前喷雾和采后浸果的方法,有效药剂有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轮纹病铲除剂400倍液、仲丁胺200倍液(只用于采后浸果)等。

(6)果实套袋 疏果定果后,用纸袋将果实套上,可基本防治轮纹病的为害。

(7)安全贮藏 一般在0~5℃下可基本控制轮纹病的发生。

(8)选栽抗病品种 在发展新果园时,要选栽抗病品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