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8页(1691字)

【释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保护地黄瓜上发生比较普遍,尤其是东北地区,发生较重,北京地区在春大棚黄瓜上也发生较重。重病棚病叶率可达70%,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易与黄瓜霜霉病相混淆,常因误用防治霜霉病的农药,而不能收到防效,影响产量。

1.症状识别 病菌主要侵害叶片和瓜条,偶然在茎上发生。幼苗期也能发病,子叶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渍状凹陷病斑,以后病斑变褐色、干枯。叶片被害,初生针头大小水渍状斑点,病斑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大棚、温室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液即菌脓。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膜,或呈白色粉末状。病斑后期质脆,易开裂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的病斑也为水渍状,近圆形,后变为淡灰色,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潮湿时,瓜条上的病斑可产生菌脓。病斑可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黄瓜霜霉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属的细菌(图2-7)侵染而引起的。病菌短杆状,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年。种子发芽时,种子上附着的细菌侵染黄瓜子叶。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溅到近地面的叶和瓜上侵染发病。病斑上的菌脓,通过风雨、昆虫、农事作业、农具等传播。病菌通过伤口、气孔、水孔侵入植物体内为害。

图2-7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

3.发病条件 湿度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重要条件。低温、高湿、重茬的大棚、温室发病重。一般在春末至初夏发生。病菌发育的适应温度为25~28℃,最高35℃。病菌在50℃时10分钟致死。病害在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病普遍、严重。日平均温度在12℃以下,湿度大发病重。温度较高时也能发病。栽植密度过大,作业时易使叶片受到摩擦,也易发病,磷、钾肥不足的发病也重。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中农5号、碧春、满园绿、山东87-2、鲁黄4号等品种较耐病。

(2)无病瓜采种和种子处理 病瓜的种子可以带菌传播,因此要从无病瓜采种。播前种子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升浸种3小时,或次氯酸钠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而后清水洗净,催芽、播种。

(3)加强栽培管理 重病大棚和温室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年以上的轮作。生长期间或收获后清除病叶、病株并深埋,实行深耕。加强大棚、温室的管理,注意降温,减少发病。

(4)药剂防治 开始发现病株时,可选喷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0倍液有药害)、200国际单位农用链霉素(100万国际单位的农用链霉素1支加水5千克)、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300~400倍的波尔多液,任选一种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每公顷用的药液,一般为900升,依植株大小,适当增减,以叶面、植株均匀喷洒为准,幼苗期用量少些,后期植株高大,适当多些。也可用10%脂铜粉剂喷粉,每公顷棚室15千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