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枯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99页(1374字)

【释文】:

番茄斑枯病又称目斑病、白星病。南北方都有发生,全生育期都可以发病。结果期发病致使早期落叶,造成严重减产。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茄子等茄科蔬菜和杂草。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花等。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主要发病期为开始结果期,并以叶片上发生最多。通常最下部的老叶先发现病症,以后逐渐向上蔓延。初发病时,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圆斑,不久正反两面都出现圆形和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凹陷,一般直径2~3毫米,密生黑色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由于病斑形状像鱼目,所以称为鱼目斑病。茎上病斑椭圆形,褐色。果实上病斑褐色,圆形,很少见。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的真菌(图2-16)侵染引起的。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分生孢子无色,细长,线状,稍弯曲。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多年生茄科杂草或附着在种子上或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器吸水后,涌出分生孢子。通过灌溉水、气流、农事作业传播蔓延。病菌孢子在寄主表皮上萌芽后,从气孔侵入寄主体内,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为害,菌丝成熟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播种带病的种子,也可以引起棚室内初次发病,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可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图2-16 番茄斑枯病病原菌

分生孢子器和器孢子

3.发病条件 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25℃左右。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温度适宜时,48小时即可侵入寄主组织。在20~25℃时病斑发展快,并产生分生孢子器。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发芽侵入寄主组织,4~6天后出现病症。光照不足、温暖、高湿(95%以上)的条件下,10天以上可造成病害普遍发生。光照充足,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很大抑制作用。

4.防治方法

(1)无病土育苗,苗床消毒 方法见苗期病害防治。

(2)无病株采种,种子消毒 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后,催芽播种。

(3)加强管理 合理种植密度,加强棚、室等栽培管理,注意通风,合理浇水,降低湿度。发病初期摘除病叶、老叶,携到棚、室外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 选用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倍波尔多液等。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由于病害扩展快,要注意田间调查,发现病害后要及早防治。或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公顷3750克,或5%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公顷次15千克(方法同黄瓜霜霉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