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66页(1514字)

【释文】:

韭菜灰霉病是冬季冷棚韭菜的主要病害。每年冬季覆盖塑料薄膜后,即可陆续发病,造成叶片枯死,严重的减产二三成,有病的韭菜叶有异味,严重降低韭菜的品质。韭菜灰霉病除为害韭菜外,还可以为害大葱、大蒜,不侵害黄瓜、番茄、菜豆等。

1.症状识别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叶面上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点,一般正面多于叶背面,斑点扩大后呈椭圆形至梭形。在湿度大时表面生稀疏的霉层。病斑大小0.2~2毫米×0.5~7毫米,后期病斑互相联合成大片枯死斑,致使半叶或全叶枯死,潮湿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的绒毛状霉层。有时病叶上不产生白点,由割茬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开始呈水渍状,后变为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为半圆形至V字形,以后病部继续向下扩展2~3厘米,病叶黄褐色,湿度大时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的真菌(图2-22)侵染而致病的。分生孢子梗由叶组织内伸出,顶部形成孢子前多分枝,孢子着生在分枝顶端。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浅灰至褐色。病害靠病菌的分生孢子落在土壤中越冬,来年传播蔓延。病部的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每次收割韭菜时,孢子散落在土表,通过灌溉、农事作业等,分生孢子传播到新的叶片上,侵染发病。

图2-22 韭菜灰霉病病原菌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

3.发病条件 病菌生长的温度15~30℃,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15~21℃,温度升高时可产生菌核,以菌核越夏。相对湿度95%以上时孢子萌发,但不如在水滴中萌发更好。棚内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只要有病原菌,病害即可发生。早春低温,高湿,日照不足,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据资料报道北京冬季小拱棚韭菜,每年发病初期在1月15~25日(头刀末期),重点为害期在2~3刀韭菜时,如在头刀末二刀初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损失,重者毁棚。一般情况下,小拱棚低,空气对流不畅,相对湿度大,发病重于大棚。连作病重,3年以上的棚韭菜平均病叶率30.62%(24.8%~36%),病指7.93(0.86~18.3),新茬棚韭菜病叶率10.15%(9%~12%),病指1.34(0~3)。韭菜灰霉病发生与刀口有关。头刀韭菜病轻,二、三刀后病情逐渐加重,大、中、小棚韭菜均为同样趋势。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河北省主栽品种的抗病性顺序为雪韭>津南青韭>汉中韭>天津黄韭>弯韭。此外,津南青韭、黄苗791、大湾韭等品种比较抗病。

4.防治方法

(1)降湿 适时通风降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根据天气,中午打开一定量塑料棚通风口。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水肥管理及中耕,韭菜是多年生蔬菜,因此要增施有机肥,注意合理浇水,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清洁棚室 割韭菜后要清除剩下的病叶携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 头茬韭菜长到3~4厘米时、二茬韭菜在头茬韭菜割后6天左右为防治适期。使用的药剂种类及浓度同黄瓜灰霉病。每公顷喷药量600~750升,重点喷洒新生叶片周围土壤表面,连续喷药2次。第三茬韭菜随气温升高并结合通风晾棚,不需喷药防治。

上一篇:韭菜疫病 下一篇:菠菜霜霉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