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锈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1页(915字)

【释文】:

1.症状识别 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为害叶柄和豆荚。初发病时,一般多在叶背面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稍突起,后为锈褐色,扩大发展成红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发出红褐色的粉末,是病菌的夏孢子。此时从叶正面观察则形成褪绿斑点。发病后期,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时叶脉上也能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使叶片变形,早落。种荚染病后,也产生许多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降低食用价值。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侵染致病的。夏孢子单胞,短椭圆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单胞,圆形或短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下端有长柄,栗褐色,表面光滑,或仅上部有微刺。病菌以冬孢子随同病残体在地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时产生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靠气流传播,重复侵染为害。

3.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是诱发菜豆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寄主表皮上的水滴是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夏孢子在温度10~30℃时萌发,最适宜温度为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的适温为15~24℃。气温20℃左右,湿度大或结露时病害流行;大棚不通风,种植密度高,病害易流行。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矮生种较蔓生种抗病。

4.防治方法

(1)清洁棚室 收获后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加强管理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降湿。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硫磺悬浮剂200~300倍液,7~10天喷药1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12天喷1次,或30%双苯三唑醇(百科)乳油2000~2500倍液10~20天喷1次,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7~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