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菌核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3页(1164字)
【释文】:
1.症状识别 菜豆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第一分枝处开始受害。初为水渍状,逐渐成灰白色,皮层组织发干开裂,呈纤维状。棚室内潮湿时,茎基部病组织中腔里,可见到黑色鼠屎状菌核,病茎表面白色霉层生长旺盛时,也可见到黑色菌核。蔓生架豆从地表茎基部发病,可使整蔓萎蔫死亡,蔓生种架豆的菌核比矮生种上的菌核要小。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侵染所引起的。与番茄、黄瓜菌核病的病菌相同,只是菌核稍小。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残体上或混在肥料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射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放射时间可持续30多天,菌核也可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产生的菌丝扩大蔓延,使被害处腐烂。条件不良时产生菌核越冬。带菌核的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重要方式。
3.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需要严格的湿度,温度范围较宽。一般在冷凉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发病的适温5~20℃,最适温度15℃左右。孢子萌发的温度为0~35℃,最适温度为5~10℃。菌核在50℃5分钟即死亡。病菌菌核在潮湿土壤中可存活1年,长期积水的土壤中,只活1个月,在干燥的土壤中菌核可存活3年以上,但菌核不易萌发。菌核需有一定的水分及冷凉潮湿的条件才能萌发,萌发后子囊盘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子囊孢子在70%的相对湿度下,可存活21天。病菌必须在开败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康组织。蔓生种为无限花序,受害期较长。
4.防治方法
(1)从无病株上采种 带有菌核及病株残屑的种子,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汰除菌核,再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2)清除菌源 收获后将病株烧毁,进行深耕,使大部分菌核埋在6厘米以下,不利于子囊盘出土。在子囊盘出土盛期进行1次耕地,切断子囊盘。夏季休耕期,在保护地内灌水,覆盖地膜,闭棚升温几天,利用高温杀死菌核。
(3)加强管理 及时松土,除草,清除下部老叶、病死株。一般从花期开始,连续进行几次。铺盖地膜,阻挡子囊盘出土,地膜要铺严。
(4)药剂防治 棚室内发病后使用药剂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公顷喷药液750~900千克,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药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