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65页(1314字)

【释文】:

豆荚螟又称豆荚斑螟、豇豆荚螟、大豆荚螟,俗称豆蛀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世界性害虫。国内分布很广。从辽宁到广东各省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华南发生量较大。

1.寄主与为害 豆荚螟为寡食性害虫。寄主仅限于豆科植物。在保护地蔬菜中主要为害大豆(毛豆)、豇豆、豌豆、菜豆、扁豆等豆科蔬菜。以幼虫蛀荚为害。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从茧下蛀入荚内取食豆粒,造成瘪荚、空荚。也可为害叶柄、花蕾和嫩茎,影响产量和质量。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灰白色。

卵为椭圆形,长约0.5毫米,卵壳表面密布不规则网状突起。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紫红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幼虫黄白色,后转为绿色。老熟时背部紫红色,腹部绿色。4~5龄幼虫前胸盾中央有“人”字形黑纹。

蛹体长约10毫米,黄褐色,臀有钩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长椭圆形茧,外附土粒。

3.生活习性 豆荚螟从北到南1年发生2~8代。辽宁、北京1年发生2~3代,山东3代、华中4~6代、华南7~8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广东无明显越冬现象。越冬代幼虫翌春化蛹,陆续羽化出土。成虫昼伏夜出。在豌豆、毛豆等豆科植物结荚前,卵多产在幼嫩的花柄、叶柄、嫩芽及嫩叶背面;结荚期产在豆荚表面细毛间。卵散产,每雌平均产卵27~55粒。幼虫孵化后,为害叶柄、嫩荚。先在荚上吐丝做一白色小薄丝囊,藏于其中,将豆荚咬一小孔钻入荚内蛀食豆粒,并可转荚为害。老熟幼虫爬出落在地面,钻入表土下3~4厘米处结茧化蛹。当日平均温度28~30℃,相对湿度70%~80%时,最有利发生。

豆荚螟的天敌有赤眼蜂、茧蜂、黄眶离缘姬蜂和白僵菌等。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避免豆科蔬菜连作。收获后清除残株,及时翻耕整地,除草松土。减少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 老熟幼虫入土前,在田间湿度较高条件下,每公顷用22.5千克白僵菌粉剂加细土67.5千克撒施;在成虫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效果很好,防效可达86%。

(3)药剂防治 发蛾盛期至卵孵化盛期喷药。在毛豆、豌豆、豇豆现蕾和初花期喷药,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50%杀螟松乳油或50%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菊马或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喷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