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用药与观察手册》第281页(2192字)

【别名】:乙酰水杨酸

[作用·用途] 本品有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作用。①解热镇痛作用温和而确实,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头痛、肌肉痛、神经痛、牙痛、月经痛等。②抗炎及抗风湿作用疗效肯定,常用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使风湿病患者迅速退热,疼痛缓解,浆液膜渗出反应被抑制。但用于抗风湿必须使用足量,最适宜的血浆药物浓度为150μg/ml~300μg/ml。超过300μg/ml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③本品可促进尿酸排泄,可用于痛风的治疗。④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因而减少血小板聚集的血栓烷A2的形成,阻止血栓形成,可用于预防心肌梗塞、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1h~2h血浆浓度达峰值。吸收后水解成水杨酸为主要活性成分。t为14min~20min,本品能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也进入乳汁。通过胎盘屏障。水杨酸盐排泄半衰期依剂量而不同,一般剂量时,t为3h~5h,用量为3g/日~5g/日时,t可延长到15小时以上。尿液pH对水杨酸的血浓度影响较大,酸性尿有利于水杨酸的重吸收,血药浓度高;碱性尿使水杨酸排泄增加,血浓度下降快。

[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口服直接对胃粘膜刺激,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偶发腹痛。长期应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诱发和加重消化道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胃炎及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或不用;②变态反应,少数特异质病人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哮喘等变态反应,故有哮喘史者忌用;③中毒反应,长期大量应用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倦睡、出汗、精神错乱等,称为水杨酸反应。严重中毒时,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后抑制、心血管性虚脱、发热、惊厥和昏迷;④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小剂量时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能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抑制凝血酶元合成,增加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等患者忌用本品,1岁以下儿童不宜用,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⑤服药期忌饮酒;⑥不宜与抗凝血药、水杨酸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甲磺丁脲类降血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等合用。

[制剂规格·用法·用量] 片剂:0.05g/片;0.1g/片;0.2g/片;0.3g/片;0.5g/片。复片阿司匹林片(APC)内含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咖啡因。口服:①解热镇痛,成人300mg/次~600mg/次,3次/日。儿童1岁~2岁75mg;2岁~4岁150mg;4岁~6岁225mg;6岁~9岁300mg;9岁~11岁375mg;11岁~12岁450mg。②抗风湿,成人3g/日~5g/日分次服,儿童每日60mg/kg~80mg/kg分次服。③预防血栓和心肌梗塞,100mg/日~300mg/日。

[用药时注意]

1.年老体弱者或体温在40℃以上者,宜减量,以免大汗引起虚脱,应多饮水,以利排汗和降温,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防止虚脱;

2.本品可刺激胃,可见恶心、呕吐,口服较大量(一日3g以上)或长期小量使用可因胃粘膜屏障被破坏而致胃出血,本药宜饭后服用嚼碎片剂,亦可和氢氧化铝或碳酸钙合并服用以减少胃肠反应;

3.本品可抑制凝血酶原合成而致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全身出血倾向,故有出血倾向的人慎用或不用,可同时服用维生素K(每日2g~4g),服药期间禁止饮酒;

4.特异体质者,可引起皮疹、哮喘、血管性神经水肿或粘膜充血,其中哮喘较常见,称为“阿斯匹林哮喘”,故服用后应观察,有哮喘史者不宜应用;

5.长期大量服用或误服大量,可引起“水杨酸中毒”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呕吐,大汗严重者有精神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高热、脱水、虚脱、皮疹或出血,应立即停药,解救措施视病情采取:洗胃、导泻,口服大量碳酸氢钠及静滴5%葡萄糖和0.9%氯化钠注射液,以利从体内排出,高热时可用冷水或酒精擦身,注射维生素K防止出血;

6.本品不宜与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物、磺脲类降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甲氨喋呤等应用,因其增加上述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宜和碱性药合用。

7.本品可引起胎儿异常,妊娠期妇女慎用。

[给药后观察]

1.观察解热效果,如有出汗者应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

2.应在饭后服用,注意胃肠道症状,注意便色,必要时查便隐血试验;

3.注意皮疹及皮肤粘膜出血点,有过敏反应及“水杨酸中毒”应立即停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