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0页(2537字)

(图1-16)俗名黑、乌鱼、才鱼等。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乌鳢肉肥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肉坚实,骨刺少,不论是炒鱼片还是白煮汤,均别有风味。乌鳢在我国南方被视为滋补佳品。据医药书记载,黑鱼有去瘀生新、补血调养的药理作用。在我国有鳢属共8种,即乌鳢、斑鳢、月鳢、纹鳢、缘鳢、点鳢、甲鳢和眼鳢。在我国已被开发人工养殖的有乌鳢、斑鳢和月鳢。乌鳢在全国分布十分普遍,除了西部高原地区之外,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河川、湖泊和池塘中,如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辽宁与台湾等省。

图1-16 乌鳢

1.形态特征 乌鳢身体略呈棍棒形或圆柱形,前部近圆筒形,后部较为侧扁,背缘、腹缘较平直,尾柄较高而粗短,头大而尖长,头长为眼间距的4倍以上。乌鳢头背面前部略平扁,后部渐隆起,似头。口端位,吻短而钝圆。口裂大,口裂长约为头长的1/3,口内牙齿丛生。乌鳢眼小,位于头侧前上方。乌鳢体呈灰黑色,体背与头背部较暗黑而深,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两列大型不规则的黑色斑纹,头背面自眼到鳃盖后缘各有两列点状黑色斑,呈七星状。背鳍、臀鳍、尾鳍上具有黑色相间的斑纹,胸鳍、腹鳍呈浅褐色或淡黄色,其间也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鳍基部有一黑斑。

2.食性 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从鱼苗开始直至成鱼均以水生动物为食。鱼苗期以食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和水生昆虫,从鱼种到成鱼以追食小鱼、小虾等为主要饵料。常常躲在隐蔽的水草下,当捕食对象游过面前时,突然出击,运用它的捕食口器,捕获饵料。它有宽大的口裂和发达的口齿,口咽腔庞大,与食道相接处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褶,伸缩性大等特征。追捕力强,如能食相当于它体长1/2~2/3的饵料鱼。甚至跳出水面捕食水面飞行的昆虫,成鱼可以跳出水面1米多高。性格十分凶猛,故有“鱼老”之称。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互相残杀十分严重。经观察,鱼苗长到1.5~2厘米时就有自相残杀现象。甚至大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也会互相残杀,且因吞不下而卡在咽部,双双毙命。

3.生长 乌鳢的生长速度很快。在自然条件下,1冬龄鱼的体长约19~39厘米,体重100~750克;2冬龄鱼的体长38~45厘米,体重600~1400克;3冬龄鱼的体长45~59厘米,体重1450~2000克;最大个体可长达5千克以上。由于各种水体生态条件的差异,如水质、饲料的种类及鱼体的内在因素等各方面原因,乌鳢个体生长的差异很大。总的来说,乌鳢在2龄前,生长旺盛;2龄后,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率逐渐降低的趋势。乌鳢生长与水温密切相关。最适水温在16~30℃时,生长较快,25~28℃生长最快。在长江流域每年的5~7月、9~10月两个时期是生长最旺盛时期。水温下降,生长逐渐减慢,水温降到12℃以下时,逐渐停止摄食生长。冬季低温期几乎停止生长,伏泥冬眠。翌年春季水温回升到12℃以上时,又逐渐开始摄食生长。乌鳢的生存温度是0~41℃。

4.生活习性 乌鳢为营底栖生活的鱼类。栖息环境极其广泛,常生活在软泥底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或静止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洼地及渠沟等水域中,但在江河水流湍急的区域中几乎没有栖息。乌鳢常潜伏在水深1米左右,青蛙、泥鳅、野杂小鱼及水生昆虫密集的浅水处。常隐蔽于水草下,只有在捕食或缺氧的情况下浮出水面到上层来活动。随水温和季节不同,乌鳢的栖息水层有所变化。春季水温回升到1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季多在水体上层活动,当天气闷热下雷阵雨时,往往会跳出水面,匍匐于池岸,当池塘中饵料不足时会跳出水面作蛇形运动,转移到其他水体;秋季水温下降至6℃以下,游动缓慢,潜伏于深水处;冬季蛰居于底泥越冬。乌鳢对水质、溶氧、酸碱度和盐度等外界环境适应性特别强。乌鳢能忍耐pH的范围为3.1~9.6,超出忍耐范围会很快死亡。乌鳢属广盐性鱼类,在淡水、盐水中都能生存。乌鳢耐低氧能力很强,它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并且在少水甚至无水的条件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潮湿,还能存活较长的时间,根据这一特征,乌鳢可采取保湿运输。

5.繁殖习性 乌鳢喜在绕湖边、塘堰和沟渠等近岸水草繁茂的场所,底质为淤泥,静水避风但有一定深度的水位,一般在20~100厘米的地方营巢产卵,繁殖后代。当产卵场的水温高于18℃的情况下才会产卵。适温范围在18~30℃,最适温度是22~27℃。通常产卵是在风平浪静的晴天。

乌鳢性成熟的年龄随着所在水域的纬度不同而有差异,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一般是2冬龄个体较多,体长约在30厘米以上,性成熟开始繁殖。性成熟后每年一个性周期,在周期中,卵子的发育和其他家鱼一样分为六个时期。乌鳢怀卵量的多少,取决于秋季雌鱼发育的好坏,它决定了卵母细胞分裂多少和卵细胞形成的好坏,这个时期在7~10月,处于卵子发育第Ⅱ期;10月至翌年3月成熟个体处于第Ⅲ期,卵子中积累少量卵黄;4月转入第Ⅳ期,并保持到5月,积累了较多的卵黄和许多大小不一的油球,卵粒大而容易分离,可称为产卵前期;5~6月卵巢处于第V期,卵粒分离,卵细胞内充满卵黄,小油球已合并成一个直径为1.29~1.31毫米的大油球。5月形成一个高峰,自6月起又急剧下降。乌鳢卵为一次成熟,分批产出。

产卵前乌鳢的亲鱼常选择在避风、水生植物繁茂、水浅、无急流地方。在产前1周左右,雌、雄亲鱼共同衔草筑巢,巢的大小根据亲鱼的大小而定,大约要花上四五天。此后在巢下伏窝数日,便产卵。乌鳢产卵常在夜间进行,很少在上午进行,下午没有见到过。产卵时需要安静,若有惊动会停止产卵,产卵时间大约15~45分钟。产卵后乌鳢亲鱼有守护卵和仔鱼的本能,防止敌害侵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