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 中华绒螯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86页(1853字)
(图1-51)的俗名,又称毛蟹、螃蟹、大闸蟹。在分类学上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口味独特,品质优势十分明显,深受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人民的欢迎。出口量呈上升趋势,2001年出口1万吨,约1亿美元,分别占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2.2%和6.5%。河蟹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内地需求也很旺,是淡水养殖水产品中效益较好的一种。我国河蟹养殖技术普及,养殖成本较低,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要扩大产品出口,主要应加强养殖管理,控制药物残留,提高产品规格,积极开拓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内陆地区开展了河蟹的大水面放养和池塘养殖。湖泊放流的效果显着,每千克蟹苗可收成蟹500~1000千克;每千克幼蟹可收获成蟹10~20千克。池塘养蟹,每千克幼蟹可收获成蟹5~7千克。
图1-51 河蟹
河蟹喜水质清新、阳光透彻、水草丰富的淡水湖泊中,习惯于栖息在江河、外荡岸滩地的泥穴中生活。蟹穴常位于水位线之间。河蟹喜食小鱼、小虾、螺、蚬、蚌、昆虫及动物尸体,有时也攻食小蛙和蝌蚪。水温在10℃以下时,在穴中螫伏越冬,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每年秋冬,淡水中生活长大的河蟹逐渐发育成熟,便由湖泊向江河游动,到浅海里进行繁殖,被称为生殖洄游。随着洄游过程,性腺越趋成熟,当亲蟹群体洄游到长江口海淡水交融处时,雌、雄蟹即进行交配。交配后雌蟹经数小时到10余小时后产卵,卵黏附在蟹体的腹肢上,称抱卵蟹。2~3个月后孵出幼体,与水蚤相似,称溞状幼体。再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即俗称蟹苗。大眼幼体溯水上游,回淡水生活。河蟹寿命最长3年,一生产卵1次。目前,养殖所需蟹苗主要通过人工繁殖获得。
一般养蟹池面积为0.33~0.67公顷,水深1.5~2米,埂要有一定坡度,池底少淤泥。周围宜用网片、塑料布或玻璃钢片围住,高度50厘米,周围呈弧形,以防攀附逃逸。池放蟹前应用生石灰清塘,10天后栽草灌水,早期水浅些,逐渐加深,蟹种采购宜选择每千克33~100只。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2只,如每667米2预测成蟹75千克的产量,则需放养大规格幼蟹15~20千克。河蟹还可通过湖泊围网和稻田养殖。饲养河蟹,可投喂小麦、稻壳、甘薯、马铃薯、菜饼、豆饼、玉米、小鱼、小虾、螺、蚌以及水旱草类。每天投喂1次,每天要巡塘,要防止鼠害,春季用药物灭鼠,夏、秋季用人工灭鼠。
河蟹是我国优势水产品出口品种之一,其肉味鲜美,且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在当前水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了许多地方的首选品种。其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江苏、安徽、湖北、辽宁等省已成为我国河蟹养殖的重点省份和主要产地。如2000年,江苏省河蟹总产量接近9万吨,占国内市场销售总量的60%以上,并形成了一个由育苗、养殖、饲料、捕捞、加工、贩运、销售和餐饮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光养蟹一项就实现产值55亿元,占全省淡水水产业的1/4。安徽2001年池塘养蟹面积已发展到2.73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9%。辽宁省以稻田养蟹为主,2002年全省河蟹养殖面积达8.87万公顷(其中稻田养蟹面积5.42万公顷),成蟹产量2.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79.3%,产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近年来,辽宁省为发展河蟹养殖,特设立了河蟹养殖开发带,在盘锦、营口和丹东等地区,大力发展各种模式的河蟹养殖,2003年总规模将达到10万公顷,产值15亿元。
2001年,全国的河蟹养殖面积已超过40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13.33多万公顷。2000年我国河蟹产量为20多万吨,2001年产量达28万吨,产值达140亿元。2002年我国河蟹产量为30多万吨。随着我国河蟹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也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河蟹人工育苗产量已达到18万千克,比1990年增加了160多倍,为推动河蟹养殖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不仅河蟹温室人工育苗发展迅速,而且土池自然育苗也得到大面积推广。2003年,我国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产量为38000千克,育苗水面3166.67公顷,规模比2002年扩大了约5倍,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河蟹苗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