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放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13页(2207字)
(一)幼蟹质量鉴别 人工养蟹为了提高成活率,检验和鉴别幼蟹质量优劣成为农户养蟹的重要方面。在购买幼蟹中,由于运输距离远近不一,时间有先有后,气温高低不一,离水干放保存的时间有长有短,这些都对幼蟹质量有一定影响。如何鉴别幼蟹质量优劣呢?其一,看体色。刚出水或离水时间不太长的幼蟹背甲以青灰色(原来本身体色)为好,壳色鲜艳有亮光。如离水干放时间过长,造成体内严重失水,使背甲壳色变淡,呈浅微黄色为劣,群众叫这种蟹为“文蟹”,虽然未死,但比较呆痴,活动微弱,绝大多数要死亡;其二,看活动。幼蟹运输多在冬春季节、较冷的天气中进行,当气温在4℃以上时,爬行活跃,运动自如,活泼,弄翻身的蟹能立即翻正为好。冬天运输要做好防凉保暖,防止冻伤;其三,看肢体、步足和鳌足是否齐全。体色正常,身体健壮,没有损伤为好。
(二)放养幼蟹的规格、密度、水深 随着长江蟹资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全是辽河蟹或其杂交后代。根据人工养蟹的增肉率,一般只有3~8倍。幼蟹规格与自然生长成正比,即放的幼蟹个体越大,收获时的成蟹也越大。因此,人工养蟹要有目的地选择幼蟹,以期达到预想收获效果。如是池塘养蟹,对幼蟹个体要求为:“规格均匀质量好,附肢齐全很活跃,0.5千克约为50只,数量多了养不好”。幼蟹个体平均10克左右,长江蟹当年可长到125克以上,辽河蟹当年只能长到90~100克左右。
养蟹水位深浅是根据季节人为加以调控的,3~4月水位要浅,5~6月要增加水深,7~9几个月水要加到最深,深水处达1.8米,平均水深要达到1.5米,以满足河蟹对水温、溶氧、活动空间的需要。水位要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做到“随时增减,调节适度,因池制宜,深浅适度”。
放养密度根据水域类型、面积和经济实力情况确定,大水面稀放,小水面精养。如0.67公顷以内的池塘,由于受池塘理化因素、水源水质及温度等影响较大,幼蟹在这种水域中生长较慢,辽河蟹当年养出的成蟹平均规格在100克左右,卖不出价位。目前,由于辽河蟹的种源关系,小面积精养要想收获较大规格成蟹,难度很大,事实上办不到,比如放养大规格幼蟹,每千克60~80只,实际上这种规格幼蟹大部分已经性成熟了,不可能达到此要求。放的规格小了,当年成蟹的个体也小,因为辽河蟹生长慢,所以池塘养蟹效益甚微。目前多采取大水面放流、拦养或稻田养蟹,相比之下效益明显好于池塘。在人工养蟹中,精养水面1公顷以内的,每平方米可放规格为每千克100~140只的幼蟹2~4只,流水养殖的放养密度可以适当增大。不同类型水体的放养密度要与水质调节、投饵、管理等相协调,尽量创造模拟自然的生态条件,满足河蟹生长需要。
(三)性腺控制 在人工培育中,要求当年幼蟹规格要大,2龄幼蟹规格要小。对辽河蟹要人为加以调控,特别是2龄幼蟹培育,要注意其性早熟,人为控制其性腺早熟的方法,就是采取“三控一调”,这是切实可行有效的。“三控”即“饵料控制、温度控制、密度控制”;“一调”即“水质调节”。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幼蟹的生长速度、规格和性腺早熟的有效办法。
1.饵料控制 在幼蟹培育中,及时检查幼蟹的生长情况,人为控制其生长,不让其生长过快。如发现生长过快,则少投饵或不投饵。定期测量幼蟹规格、重量,看性腺发育情况,调整投饵比例,降低质量,以饵料控制幼蟹生长速度,以达到预想结果。
2.温度控制 水温的高低也是直接促进和限制幼蟹生长的制约因素。在22~30℃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反之则慢。当水温达到32℃以上时,则不能生长,故人们常用水温来控制。温度较低的水库水、井水,有抑制河蟹生长的作用,可以引用培育幼蟹。其次,增加培育池的深度,增加水深和蓄水容量,降低水温,提高速度。其三,增加培育池内遮蔽物,向池内投放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占水面2/5或1/2。其四,采用微流水等办法,不给水温过快升高,这都是延缓辽蟹的生长时间和速度的有效措施。
3.密度控制 经常检查察看,根据幼蟹的生长情况确定密度。如生长过快则密养,假设原放每667平方米3万只幼蟹,可增加到4万~5万只。如生长过慢,则稀养,密度稀,幼蟹活动的空间大,生长则快。同时,提高水温,增加饵料,使幼蟹生长速度加快。
4.水质调节 水质是幼蟹培育的载体、赖以生存的环境,水质好坏对幼蟹培育直接起到制约作用。注意引用无污染的清洁水源。当发现幼蟹蜕壳时,适当降低水位,减少压力,促使顺利蜕壳,蜕壳后加注新水,促进生长。蜕壳前加注新水,可刺激早蜕壳。
雌、雄幼蟹的性腺发育情况都可以观察腹脐,了解性腺发育程度。因此,2龄幼蟹规格要小,以每千克140~200只为宜。幼蟹规格越大,性成熟的可能就越大,性早熟的就多。通过观看腹脐,看河蟹还能蜕几次壳,在辽河蟹中特别是规格较大、个体达7克以上,凭经验都能明显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