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性病变及肿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247页(2482字)
(一)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病变可为单骨性或多骨性,以单骨性多见。多骨性伴皮肤色素沉着斑和性早熟,则称作Albright综合征。多见儿童及年轻人,成年人少见。多骨性所有骨均可发生,以股骨、胫骨、肋骨、腓骨和肱骨多见。单骨性则以颌骨多见,上颌骨多于下颌骨,此病可自行停止生长。病理诊断要点:正常骨组织结构消失,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替代,成纤维细胞分化成熟,排列疏松或呈漩涡状。在纤维组织中有成熟的骨小梁分布,其形态不规则,小梁间缺少成骨或破骨细胞。纤维组织中富有血管。
鉴别诊断:①骨化性纤维瘤:多发生于颅骨和颌骨,很少多骨发生,上颌骨更为多见。肿瘤常有境界,骨小梁周边有成排的骨母细胞,常有钙化及砂粒体型骨小梁形成。②骨成纤维性纤维瘤:好发于任何骨,以四肢长骨多见,无境界,由稀疏的纤维母细胞及其间的胶原纤维构成,无钙化及骨化。电镜下由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原始间充质细胞组成,此瘤呈侵袭性,好复发。③动脉瘤样骨囊肿:很少发生于扁骨,在囊壁周围可见新生骨小梁,以其特征性的无内皮细胞的腔隙及高度扩张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可与其鉴别。④骨纤维肉瘤:当其破坏骨组织,产生反应性骨时需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鉴别。
(二)骨化性纤维瘤
见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三)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
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累及颌骨及牙龈。根据发病年龄、部位及组织细胞的增生程度,此病分为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往往侵犯头颅骨)、急性播散性组织细胞增多症(Letterer-Siwe disease,常有肝、脾、肺、骨、淋巴组织及皮肤等多脏器组织被侵犯)和慢性播散性组织细胞增多症(Hand-Schuller-Christian disease,可出现典型的颅骨病变、突眼、尿崩三联征)。现已证实此类组织细胞为Langerhans细胞,故免疫组化S-100、波形蛋白、T细胞抗原均呈阳性,而Lysozyme为阴性。电镜下可见Birbeck颗粒。侵犯粘膜时,需与以下病变鉴别:①非特异性炎症:伴有过敏反应性慢性炎症有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嗜酸性细胞,但无肿瘤结节形成。②硬结症:成人多见,儿童较少见。当郎格罕氏细胞增生症出现较多泡沫细胞时需与此病鉴别。硬结症是以大量泡沫细胞形成肉芽肿,以W-S染色可找到鼻硬结杆菌为诊断依据。③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各组年龄均可发病,以30~40岁多见,多发生在腮腺区,可单发或多发,不侵犯颅骨,大量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增生,有时形成淋巴滤泡,毛细血管增生或发生管周玻璃样变性为其主要特征。
(四)口腔粘膜白斑
这是一种临床名称,病理特点为粘膜鳞状上皮的单纯性及非典型增生,粘膜上皮过度角化,苔癣样非典型白斑表皮下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带。它与鳞状上皮原位癌的鉴别在于:后者鳞状上皮结构消失,各层细胞具有异型性,有的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前者可多发,后者往往呈局限性。
(五)乳头状瘤
病理上为鳞状上皮真性乳头状增生,上皮细胞无异型性,表层常过度角化,无上皮的假瘤样增生。
鉴别诊断:①乳头状鳞癌:乳头状增生的上皮全层为异型性增生,常有程度不同的浸润。②尖锐湿疣:上皮疣状生长,棘细胞空泡变性,有“挖空细胞”产生。
(六)角化棘皮瘤
角化棘皮瘤易与疣状鳞癌相混淆,鉴别见表14-1。
表14-1 角化棘皮瘤与疣状鳞癌的鉴别要点
(七)牙龈瘤
为瘤样病变,按其炎症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纤维化程度及多核巨细胞反应的不同可分为肉芽肿型、血管扩张型、纤维型及巨细胞型。应与牙龈纤维瘤病相鉴别:后者为遗传性疾病,病理特点:牙龈有大量致密的、成熟的胶原纤维,血管少,几乎没有炎症细胞。
(八)骨巨细胞瘤
此病是由骨髓腔内原始间叶细胞发生的,占骨肿瘤的5%左右,在颌骨发生更为少见,外检中最易与巨细胞反应性肉芽肿混淆。鉴别要点见表14-2。
表14-2 骨巨细胞瘤与巨细胞反应性肉芽肿鉴别要点
骨巨细胞瘤恶变与恶性骨巨细胞瘤:前者有长期生长的过程,后者无。X线显示后者多数破坏骨皮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前者X线呈局限性经过,以后显示局部破坏骨质的特点。病理形态:在同一解剖部位必须有良性形态的病史,间质细胞可恶变为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后者间质细胞恶变为梭性细胞肉瘤。
(九)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
此瘤发病年龄95%在一岁以下,最常见于上颌骨,无包膜,有局部浸润性,偶为恶性。由产黑色素的大细胞和无黑色素的淋巴样小细胞组成。产黑色素细胞排列成片状、条索状、腺样结构,而淋巴样小细胞散在于这些大细胞的周围(表14-3)。
表14-3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