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267页(2147字)

【概念】

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病毒所引起的大脑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为多见,此外尚有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柯萨奇病毒性脑炎和腺病毒性脑炎等。相当于既往的“散发性脑炎”。

散发性脑炎是我国近20年来临床上一组符合脑炎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总称。曾使用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非特异性脑炎”、“非典型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名称,目前对“散发性脑炎”是暂时的笼统命名,可能是一组多病因的符合脑炎的脑部疾病。主要包括除已知病毒以外的病毒性脑炎及变态反应性急性脱髓鞘脑病。这是一个过渡性的诊断名称,随着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已逐渐被相应的病因学诊断所代替。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半数有精神症状,甚至以此为首发,抽搐多见;③可表现为广泛性或局限性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如各种类型瘫痪、脑神经损害、不自主运动、失语、共济失调、高颅内压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尿失禁等;④可有呼吸道或胃肠道前驱症状,病初可有发热或初时无热,随后体温渐升至持续高热。

2.实验室检查①周围血象白细胞多正常,少数较高,个别可降低;②半数患者脑脊液各项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可轻度增高,白细胞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③多数病例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异常;④CT检查可呈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低密度区;⑤不同病毒的抗体检测可阳性,如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测定可呈阳性,部分病原学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抗病毒治疗,首选无环鸟苷。

(2)对症治疗:针对高热、抽搐、精神错乱、躁动不安及颅内压增高者,应分别给予物理降温、抗抽搐、镇静及降低颅内压处理。严重脑水肿者必要时行颞肌下减压手术治疗。

(3)全身治疗:重症及昏迷者应注意全身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水及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增强肌体免疫力等。

(4)精心护理,防治并发症。

(5)必要时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补液方法】

(1)NS100ml,无环鸟苷5~10mg/kg,静脉滴注,每次滴注1h,每日1~3次,连用10~21d。发病4d内开始治疗者疗效明显。

(2)10% GS100ml,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3)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

(4)NS200ml,脑活素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5)10% GS200mg,三磷酸腺苷40mg,胞二磷胆碱0.7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6)10% GS300ml,病毒唑3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阿昔洛韦10mg/kg体重,溶于10% GS100~200ml,1~2h内滴完。

(7)10% GS500ml,黄醒脑液20~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注意事项】

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对急性脱髓鞘性脑病有较好疗效,所以用地塞米松治疗,一般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持续10~15d为1个疗程,以后改为泼尼松10mg口服,每日3次,维持15~30d左右,逐渐减量至停用。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禁忌证与副作用。

另外,病毒性脑炎由于病情轻重不同,脑水肿的程度亦不相同,故脱水药的使用应根据病情每日选用2~4次,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减少使用次数至停用。

一般液体以每分钟40~60滴的速度进行,脱水药的使用必须在30min内滴入才能起到脱水效果。滴注过程中防止外渗,脑活素应溶于盐水中滴注,而且每分钟滴速应少于40滴。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急性期死亡率约为15%,多数病例痊愈后可恢复工作学习,少数留有智能障碍、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本病复发率为4.7%~11.6%,应注意其中部分病例实际为多发性硬化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