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325页(1820字)

【概念】

肠内容物正常运行发生障碍而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病症。本病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乱,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分为3类: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又可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2类。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腹痛:脐周或全腹部疼痛,特点是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加重,加重时可呈绞痛。不完全性者腹痛较轻,发展较慢;绞窄性者疼痛剧烈,发病急骤。②呕吐:疼痛不久有频繁呕吐,呕吐物均为食物和胃液,为高位梗阻。反之,疼痛1~2d后才出现呕吐,呕吐物均为带臭味的粪样物,为低位梗阻。③腹胀:高位小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或结肠完全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时腹胀明显。④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肛门停止排便、排气,部分性肠梗阻肛门仍有排气或少量排便,绞窄性肠梗阻时可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或果酱样便。⑤体检:发热、脉搏增快,甚至休克。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可见肠型或蠕动波,局限性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并可听到气过水声。

2.辅助检查X线腹部平片检查,立位片可见小肠有多个液平,为低位小肠梗阻;卧位时如见到“肋骨刺”征,为高位小肠梗阻;在结肠梗阻时则可见结肠袢明显扩张,其中还可见结肠袋。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以帮助了解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水及电解质紊乱。

【治疗原则】

(1)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防止感染和中毒。

(3)解除梗阻,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①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②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补液及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持续胃肠减压。

(2)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补液所用液体:10%葡萄糖液,生理盐水,10%氯化钾。

(3)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和中毒。一般可给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灭滴灵)等。

(4)重症患者补充血浆和全血。

2.术后补液

(1)10% GS500ml,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g,静脉滴注,每日2次。

(2)0.9% NS500ml,维生素C2g,维生素B60.1g,10%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3)甲硝唑(灭滴灵)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4)10% GS500ml,10%氯化钾10ml,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0.4g,静脉滴注,每日1次。

(5)5%碳酸氢钠200ml,静脉滴注。

【注意事项】

(1)梗阻时间较长或呕吐频繁的患者,应增加补K+量。

(2)术后能进食后增加肠内营养,促进吻合口愈合。

(3)绞窄性肠梗阻或患者一般状况差,应补充全血或血浆。

上一篇:肠结核 下一篇: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