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
书籍:临床实用补液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394页(920字)
【概念】
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形成血肿,造成占位性病变。常见有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内3种类型。按血肿形成的速度又分为3种类型:急性血肿(症状在伤后3d内出现)、亚急性血肿(症状在伤后3d至3周内出现)和慢性血肿(症状在伤后3周以后出现)。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头部外伤史;②意识变化的特点是出现中间清醒期;③颅内压增高症状;④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⑤脑疝症状和体征。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片。
(2)CT扫描。
(3)MRI检查。
【治疗原则】
(1)血肿较小且临床症状稳定者,可用保守方法治疗。
(2)一般急性颅内血肿一旦确诊,均应及早手术以解除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亚急性和慢性血肿,如无紧急情况,可做好术前准备再进行手术。
【补液及治疗】
(1)对于血肿较小而临床症状稳定者,可采取脱水疗法治疗。但在保守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复CT扫描了解血肿情况。
(2)急性颅内血肿术前应使用脱水药物,目的是暂时缓解高颅压,减轻脑受压。在病情危重时,可一次使用20%甘露醇500ml,可使颅内压力显着降低,为手术争取时间。亦可同时使用利尿脱水剂如呋塞米(速尿),一般用量为0.5~2mg/(kg·次),肌注或静脉注射。
(3)术前、术后均需应用脱水疗法,激素(用法见第一节)及细胞营养药物。
上一篇:脑挫裂伤
下一篇: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