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481页(2568字)
【概念】
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是小儿期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化脓菌所致,最多见的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等,新生儿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细菌可通过血行扩散,或邻近组织器官扩散,或颅部手术创伤所致。常并发脑积水、脑室管膜炎、硬膜下积脓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存活者30%~40%遗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开始以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肺炎链球菌及流感杆菌性脑膜炎多数先有中耳炎、乳突炎、肺炎等原发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数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之后,经败血症过程而致。②起病较急,发热、呕吐、食欲不振、面色发灰等,24~72h后可出现典型神经症状及脑膜刺激征,如头痛、谵妄、惊厥、昏迷、目光凝视、颈强直、前卤饱满,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暴发型者短期内可迅速出现休克及皮肤大片淤斑常并发DIC。③当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可出现瞳孔改变、呼吸不匀、心率加速等表现,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
2.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20~40)×109/L,中性粒细胞多达80%~90%,核左移,如白细胞数低于正常值,提示预后不良。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总数显着增加,>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定量明显降低,蛋白定量升高。
(3)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或血液细菌学培养,如为阳性即可确诊。一般需在抗生素治疗以前,床旁将标本直接接种送检。
(4)病原菌抗原检测:常用的方法乳胶凝集试验(LA)、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及协同凝集试验(COA),主要用于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抗原的检测。
(5)CT检查:用于脑积水、脑萎缩、脑脓肿、脑室管膜炎等并发症的检测,并能连续地动态观察。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是重点,选择敏感且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分次给药并维持一定时间,积极对症及支持治疗。
【补液及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1.病原菌尚未明确的初始治疗 任何年龄患儿均可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00mg/kg和氯霉素100mg/kg或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每日40万单位/kg)。由于目前致病菌对青霉素耐药性增加,氯霉素又可发生骨髓抑制及婴儿灰婴综合征等。目前多主张用头孢曲松100mg/kg或头孢噻肟200mg/kg治疗,对始终未明确病原菌的化脓性脑膜炎应继续用药10~14d,并注意颅内并发症发生。
2.病原菌明确后的治疗和疗程 应参照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1)新生儿脑膜炎:B组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疗程不少于14~21d。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脑膜炎选用头孢呋辛。
(2)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对青霉素敏感无并发症者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如耐药则改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3)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对青霉素敏感无并发症选用青霉素30万~40万单位/(kg·d),静脉分次注射。疗程2~3周,对青霉素耐药者选用头孢曲松,高度耐药者,选用万古霉素或氯霉素。
(4)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无并发症者选青霉素30万单位/(kg·d),静脉注射,疗程7~10d。少数对青霉素耐药者改二、三代头孢菌素。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常用于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时。磷酸地塞米松,每日0.5~2mg/kg或首剂5mg以后每次2~5mg,每6~8h静脉点滴1次。或用倍他米松每日2.4~9.6mg静滴。一般用药3~5d,最长不超过7d。
(三)并发症治疗
(1)脑室管膜炎:可行侧脑室穿刺注入相应的抗生素,每次剂量:青霉素5000~20000单位;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50mg;庆大霉素2~5mg;或头孢三嗪50mg,先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缓慢注射,边注边用脑室液继续稀释。一般5~7d为1个疗程,必要时再用2~3个疗程。病情重者可加用侧脑室持续引流,使脑室压降至正常(4~10cm H2O),稳定24~48h后停止引流。
(2)硬膜下积液:少量液体不必穿刺,积液多时反复进行穿刺放液,每次放液不超过20~30ml,多数可治愈。
(3)脑性低钠血症: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酌情补充钠盐。
(四)脱水剂和利尿剂的应用
对脑水肿颅内高压的患儿,都应积极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1g/kg,半小时内静脉推注,必要时4~6h后重复应用。亦可与呋塞米(速尿)交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