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479页(1978字)
【概念】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由痢疾杆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以及排泄含有粘液、脓血便为其主要表现。其中中毒性痢疾是危重的临床类型,起病急,发展快,易引起患儿死亡,需积极治疗。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菌痢以夏秋季节发病较多,多见于2~7岁小儿,有痢疾接触史者更易发病。②初期可能仅有高热和神经系统症状,典型患儿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粘液脓血。③少数患儿起病急,高热伴嗜睡、烦躁、反复惊厥、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表现。肠道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应排除是否中毒性菌痢。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2)粪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发现巨噬细胞有助于菌痢的诊断。
(3)荧光抗体染色法:可测定粪便中痢疾杆菌的抗原成分。
【治疗原则】
1.中毒性菌痢 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降温、镇静、纠正酸中毒、解除脑水肿,治疗毒血症和防治休克。
2.急性菌痢 控制感染、降温、补液、镇静及对症治疗。
【补液及治疗】
1.中毒性痢疾抗感染治疗
(1)抗感染治疗: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鉴于近年来痢疾杆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故选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
(2)扩容治疗:用2∶1液(2份0.9%氯化钠溶液加1份等渗碳酸氢钠溶液)按20ml/kg静脉滴注,在30~60min内滴完。首批快速输液后需继续输液12h,按总液量40~60ml/kg计算。一般可给2∶2∶1液(平均为2/3~3/5渗液,不能低于1/2溶液),维持至休克明显改善。最好根据中心静脉压来指导调节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4)解除血管痉挛:山莨菪碱(654-2)每次1~3mg/kg,每隔10~15min静脉注射1次,至面色红润、呼吸循环好转,可延长给药时间到1/2h或1h用1次,如连用6~8次不见效,则换用其他药物。
(5)纠正酸中毒:详见有关章节。
(6)控制高热、惊厥:应用氯丙嗪及异丙嗪各1~2mg/kg肌肉注射,同时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要时可采用人工冬眠疗法。
(7)脑水肿的处理: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滴注或推注,必要时6~8h重复1次,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
(8)呼吸衰竭的处理:在积极治疗脑水肿的同时保障呼吸道通畅,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器辅助呼吸。
(9)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以早期足量快停为原则,常用地塞米松0.25~0.5mg/kg,6~8h用1次,一般用2~3d。
2.急性细菌性痢疾
(1)卧床休息:调理饮食、消毒隔离。
(2)抗菌治疗:①庆大霉素3000~5000单位/(kg·d);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8~15mg/(kg·d),静脉滴注。②病情较轻者可用呋喃唑酮(痢特灵)8~10mg/(kg·d),小檗碱(黄连素)用量为10~20mg/(kg·d),或磺胺甲基异口恶唑(SMZ)25mg/(kg·d)及甲氧苄氨嘧啶(TMP)10mg/kg(2岁以下,2~5岁、5~12岁用量分别为25mg、50mg和100mg)口服治疗。
(3)保证必需的热量供应,维持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