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486页(2282字)
【概念】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bilirubinemia)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将其分为两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后者即高胆红素血症,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重者或诊疗不及时可发生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遗留永久神经系统后遗症。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
(1)生理性黄疸:①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d出现,4~5d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2~4周。②黄疸色泽显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③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④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及肝脾肿大,肝功能正常。
(2)病理性黄疸:黄疸在出生24h内出现。①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或黄疸与日俱增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ng/dl);②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③黄疸退而复现;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2.辅助检查
(1)血象:病理性黄疸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下。有溶血病可能时查母婴血型、网织红细胞、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等。
(2)血胆红素测定: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205.2μmol/L,早产儿<265.5μmol/L。
(3)血AFP测定:若新生儿并发肝炎,AFP可增高超过正常范围。
【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病理性黄疸则需加强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结合光照疗法、药物疗法及换血疗法等综合治疗。
【补液及治疗】
1.预防性治疗
对高危儿(感染、围生期窒息、低出生体重儿、母子血型不合)生后可进行3d光疗。
2.一般治疗
(1)维持体温36.5~37℃,必要时保温。
(2)纠正窒息、酸中毒及低血糖。避免使用维生素K3及头孢类抗生素。
(3)早期喂母乳,必要时静脉点滴葡萄糖。
3.光照疗法
(1)机理:在光的作用下使非结合胆红素变为水溶性异构体(双吡咯),后者可迅速地从胆汁及尿中排出。
(2)适应证:足月儿总胆红素3d内>205.2~256.5μmol/L(12~15mg/dl),早产儿3d内>171~205.2μmol/L(10~12mg/dl),或1d内总胆红素值超过85.5μmol/L。
(3)用法:①光源:蓝光最好,也可用白光、绿光;②距离:灯管与患儿距离20~25cm,全身裸体,戴眼罩并遮盖会阴部;③温度:保持在28~32℃。④时间:预防性光疗每日8~12h,3d,治疗性光疗持续或间歇治疗,共48~72h。
注意:①副反应有腹泻、皮疹、发热;②光疗后胆绿素等积聚过多,皮肤可呈青铜色,停止光疗后可自愈;③光疗期间服用维生素B25mg,每日3次,预防溶血;④光疗时间不宜超过72h;⑤光疗期间增加20%的入液量。
4.药物治疗
(1)肝酶诱导剂:①苯巴比妥:剂量5mg/(kg·d),分2次口服,4~5d;②尼可刹米:100mg/(kg·d),用法同前。
(2)白蛋白或血浆:用于中、重度黄疸,白蛋白用量为1g/(kg·d),2~3d,或血浆25ml/d。
(3)中药退黄:①黄连15g,黄柏4.5g,黄芩4.5g,栀子3g,茵陈9g,大黄1.5g,每日1剂,分次服;②茵陈蒿6g,栀子3g,大黄1.5g,茯苓6g,车前草6g,每日1剂,分次服;③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10~20ml加等量10%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
5.换血疗法 指征:①产前已明确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出生时脐血胆红素>68.4μmol/L(4mg/dl),血红蛋白<120g/L,伴有水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立即换血;②生后12h血清非结合胆红素迅速升高,总胆红素值≥342μmol/L(20mg/dl)以上者;③黄疸迅速加重,并出现核黄疸警告期表现(如嗜睡、拒奶、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