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0页(1811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概述】本品又名生犍、母姜。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我国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药性】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毒。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微热,头痛鼻塞等轻症,民间常用本品加红糖,煎汤热服(姜糖水);如治感冒较重者,需与紫苏、羌活、防风、葱白等同用。

2.用于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如治中寒腹痛,得暖则解,可配高良姜、胡椒等同用;治呕吐,可单用本品或配半夏同用,方如小半夏汤,如呕吐属寒者,又可配吴茱萸等;属热者,则配黄连、竹茹等,方如橘皮竹茹汤;若呕吐、泄泻属脾胃气虚者,则宜与人参、白术等配用。

3.用于痰饮咳嗽,尤适宜于风寒客肺或肺寒痰饮而致者。如治风寒客肺,咳嗽咯痰,恶寒头痛,常配麻黄、杏仁等同用,方如三拗汤;如咳嗽痰多,则配伍紫苏、杏仁、紫菀、陈皮等同用,方如杏苏散、止嗽散等;如痰热壅肺,烦满喘咳,也可使用本品配竹沥、青礞石等同用,方如竹沥达痰丸。若中风痰壅,口噤不语,本品捣汁与竹沥同用,则有豁痰开窍之功。

4.用于、蟹、鸟、兽肉等食物中毒,可单用煎汤或绞汁冲服,或与紫苏同用。此外,本品还可解半夏、生南星、附子、乌头等药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擦患处;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本品为辛温发散之品,故表虚自汗、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均应忌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生姜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β水芹烯、莰烯、柠檬酸、姜萜酮、β-甜没药烯、α-姜黄烯。又含辛辣成分红姜辣素。

2.药理作用 生姜油、姜辣酮或姜辣烯酮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和抗惊厥等作用;生姜煎剂可促进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浸膏及姜辣素能抑制硫酸铜的催吐作用,对运动引起的眩晕、恶心症状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生姜的丙酮提取物有显着利胆作用;有抗过敏、抗5 羟色胺及镇咳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宋内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绿脓杆菌等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皮肤致病真菌及阴道滴虫亦有杀灭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重症呕吐:将生姜片敷于内关穴,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共治疗十余例,有良好效果。[新中医,1983,(12):24]②蛔虫性肠梗阻:用鲜姜30g取汁,加蜂蜜60g拌匀,为1剂,内服,15岁以上每服1剂,儿童酌减,每日3次,并加用植物油及西医支持和对症治疗。共治疗541例,结果缓解率为75.8%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2):114]③急性腰扭伤:用生姜汁、大黄粉各适量,调成软膏状,平摊外敷扭伤处,覆盖油纸,纱布固定,12~24小时未愈者可再敷。共治110例,结果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84,25(2):46]④灼伤:鲜生姜去杂质,洗净擦干,捣烂取汁,用消毒药棉蘸姜汁涂患部,或用姜汁纱布湿敷患处。共治疗19例,用药后立即止痛,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90,25(10):451]⑤肩手综合征:用生姜切成厚片(约0.3cm),取20~30片,加白酒炒热,然后用热生姜片摩擦肩部、手腕、手指疼痛或活动不利部位,擦至局部红润为止。再用桂枝50g、姜片煮沸熏蒸局部约30分钟,然后用纱布包裹残余热药渣,热敷局部,至药渣冷却为止。每日用上法治疗1~2次。共治疗32例,均取得较好疗效。[中医外治杂志,2001,(2):3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