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3页(209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茈胡、地薰、茹草、柴草。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前者习称“北柴胡”,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黑江、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甘肃亦产;后者习称“南柴胡”,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药性】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用于表证发热。如外感风寒,憎寒壮热,头痛身疼,无汗,常与羌活、独活、川芎等同用,方如败毒散;若外感风温,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常与葛根、知母、黄芩等同用,方如柴葛解肌汤。

2.用于少阳证寒热往来。若伤寒邪在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常与黄芩、半夏等配伍,方如小柴胡汤。本品亦可治疟疾寒热往来,可在截疟药中加用本品,方如清脾饮。

3.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治肝郁胁痛,常与白芍、川芎、枳壳同用,方如柴胡疏肝散;若肝郁血虚,两胁作胀,头痛目眩,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常与当归、白芍、白术同用,方如逍遥散;如肝郁胁痛,伴烦热口干,则在上方基础上再配以丹皮、栀子,方如丹栀逍遥丸;若胁下痛久,络脉瘀阻,多配当归、红花、桃仁等同用,方如复元活血汤。

4.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下垂以及短气、疲乏等证,常与升麻、黄芪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退热宜生用,量较大;疏肝宜醋炒,用中等量;升提宜生用,量宜少。

【使用注意】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柴胡根含柴胡皂苷 a、b、c、d,还含 -α-菠菜甾醇、豆甾醇、侧金盏花醇和少量挥发油。狭叶柴胡含柴胡皂苷 a、c、d和挥发油。

2.药理作用 柴胡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作用;柴胡皂苷的抗炎强度与强的松龙相似,抗肉芽肿增生比抗渗出作用强;有保肝、利胆、抗胃溃疡等作用;柴胡皂苷有降血脂作用,对甘油三酯作用比胆固醇明显;柴胡多糖对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并能增加大的蛋白质生物合成;用柴胡皂苷d腹腔注射或口服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P388及艾氏腹水癌细胞均呈明显抑制作用;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和钩端螺旋体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发热:北柴胡浸泡蒸馏液每次2~4ml肌注,酌情重复使用。治疗急症发热57例,显效17例,有效23例,无效17例。[湖南医学杂志,1984,(1):45] ② 梅核气:柴胡注射液2ml注入天突穴,每日或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25例,结果治愈15例,好转6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6):52]③ 流行性腮腺炎:柴胡注射液(每1ml相当于原生药1g)2ml,10岁以上者每次3ml,每日2次,肌内注射。治疗28例,痊愈27例。[新中医,1986,(6):14]④ 高脂血症:用干柴胡、罗汉果制成降脂合剂,每次口服20ml(相当于柴胡3g),每日3次。治疗86例,结果降甘油三酯有较好效果,平均降低1.06±0.132mmol/L,下降率为39.7% ,降胆固醇效果不显。[中医杂志,1988,(2):62]⑤ 牙痛:取曲池穴(双侧),注射器刺入,得气后注入柴胡注射液5ml,每日1次,连用6次。耳穴:神门、胃、交感,以王不留行籽按压,每日3~5次,每次按压1~2分钟。隔2~3天更换1次药物,至牙痛消失为止。共治疗34例,结果治疗1~4次治愈者26例(占76.5%),1~6次显效6例(占17.6%),1~6次好转2例(占5.9%),总有效率100% 。[中国针灸,2003,23(8):465]⑥ 银屑病:用柴胡注射液 4ml,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0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同时加服中成药郁金银屑片,每次4片,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63例,结果痊愈50例(占79.4%),无效13例(占20.6%)。[新疆中医药,2001,19(2):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