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01页(2399字)

【药物出处】:《药性论》

【概述】本品又名靛花、青蛤粉、淀花、蓝靛。为爵床科植物蓝 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主产于福建、河北、云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季采收茎叶,置缸中,加清水浸2~3日,至叶腐烂、茎脱皮时,将茎枝捞出,加入石灰(每100kg加石灰8~10kg),充分搅拌至浸液由深绿色转为紫红色时,捞出液面泡沫,于烈日下晒干即得。

【药性】味咸,性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应用】

1.用于温病发斑,吐血衄血。如治温病病热毒炽盛,邪入营血,发热口渴,烦躁,发斑,常配犀角、生地、丹皮等同用;若治热迫血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则可配侧柏叶、黄芩、白茅根等同用。

2.用于咽喉疼痛,痄腮丹毒,疱疹湿疮等热毒诸证,多作外用。如治咽喉肿毒,口舌生疮,牙龈肿烂,可配黄、冰片、朱砂等研末吹喉;治丹毒、腮腺炎、带状疱疹、天疱疮等,可配大黄末,用蛋清调涂患处;治湿疮,可与煅石膏、黄柏、冰片等配伍制成软膏外涂;治烂弦风眼,则可与黄连泡汤洗眼。

3.用于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则可配蛤蚧同用,方如黛蛤散;若痰黄色黏,不易咯出,可配瓜蒌皮、川贝、海浮石等同用。

4.用于高热惊痫,惊风抽搐。如治高热炽盛,引动肝风,惊痫抽搐,常配钩藤、牛黄、全蝎等同用。

近年来用本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原发性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取得一定效果,可单用或与雄黄、白花舌草、半枝莲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5~3g;入汤剂应布包煎,3~6g。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涂患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从马蓝中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黄靛玉红、靛蓝及异靛蓝。从蓼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靛蓝、N-苯基 2-柰胺、β-谷甾醇、虫漆蜡醇、靛苷、菘蓝苷 B、色氨酮、青黛酮等。从木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从菘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靛蓝、色氨酮、青黛酮、正二十九烷。

2.药理作用 靛玉红具有抗肿瘤活性,对大W256实体瘤和小鼠Lewis肺癌、乳腺癌、肉瘤S180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延长淋巴白血病L7212小鼠的生存时间;靛玉红还能抑制慢粒和急性病白血病细胞及实验动物某些肿瘤细胞的DNA合成,也能增加动物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能力。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等具有抗菌作用;色胺酮对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等7种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靛蓝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银屑病:将207例观察病例分为2组,第1组104例,单纯用靛玉红(青黛中提取的有效成分)150mg/d,分3次口服;第2组103例,靛玉红75~150mg/d,分3次口服,外搽4% 靛玉红软膏。每日搽药前尽可能用热水清洗,搽药比一般软膏略厚,皮损密集或地图状大片部位处,搽药后用绷带包扎,结果第1组基本治愈38例,显着好转41例,好转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3% 。第2组基本治愈57例,显着好转27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17% 。[四川医学,1981,2(6):364]②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用全合成靛玉红口服,每日100~200mg,分3次服,少数每日达500mg,连续服药,最短3星期,最长11月,平均4月,共治疗86例,总有效率82.6% 。[四川医学,1981,2(2):83]③ 婴儿特应性皮炎:治疗组118例用0.5% 氢化可的松软膏与10% 红霉素软膏、青黛粉按2∶ 2∶ 1比例混匀外用;对照组85例用0.5% 氢化可的松软膏与10% 红霉素软膏按1∶ 1比例混匀外用。结果加用青黛粉组治疗效果优于未加青黛粉组(P<0.05)。[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195~196]④带状疱疹:对照组25例予病毒唑0.5g、维生素C3.0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注,每日1次,干扰素1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扑炎痛1.0g,每日3次,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青黛粉10~40g,用生菜油适量调成糊状,皮肤清洁后敷于患处,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84%),好转 3例(12%),无效 1例(4%);对照组痊愈 10例(40%),好转11例(44%),无效4例(16%)。[中国临床医生,2002,30(12):51]⑤ 复发性口疮: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每组观察两次溃疡发作过程,予青黛膜剂和安慰剂膜剂,进行双盲管理,交叉实验。结果:青黛膜剂的总有效率为97.5% ,经χ2检验,P<0.01;发作间隔时间为44.6±10.3天,P<0.01,二者均有显着性差异,青黛膜剂明显优于安慰膜剂。[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5,9(4):23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