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88页(2066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巴仁、巴米、红子仁、泻果。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摊放2~3日后,摊开,晒干或烘干。
【药性】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蚀疮杀虫,泻下寒积,逐水消肿,祛痰利咽,
【应用】
1.用于痈疽,疥癣。治痈疽脓成未溃,可配乳香、没药、木鳖子等制成膏剂,贴于患处,能促使溃破,方如验方咬头膏;若痈疽溃后,腐肉不落,亦可用本品炒至烟尽,研敷。治疥癣,可炸油后调涂患处。
2.用于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气急口噤,气血未衰者,可单味巴豆霜内服,或配干姜、大黄制丸服,方如三物备急丸;若治小儿乳食停积,便秘腹胀,痰多惊痫,亦可用极少量的巴豆霜峻药轻投,同时配以神曲、天南星、朱砂等,方如保赤散;若治冷积凝滞之久泻久痢,滞下不爽,可用本品“通因通用”,巴豆去油后,合干姜、木香、肉豆蔻、百草霜等同用。
3.用于大腹水肿,臌胀,可配杏仁炙黄为丸服。近代有用本品配绎矾、神曲为丸,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4.用于寒痰壅阻之喉痹,结胸,肺痈。如治喉痹痰涎壅盛,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霜灌服或鼻饲,痰涎吐出即可,现常用巴豆治疗白喉及喉炎引起的喉梗阻;若痰涎壅盛,胸隔满闷,肢冷汗出之寒实结胸,可与贝母、桔梗同用,方如三物小白散;若肺痈咳嗽胸痛,痰多腥臭,可配半夏、杏仁、桔梗等同用;治痰迷心窍,癫痫痴狂,可与朱砂、牛黄同用。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涂敷,或以纱布包擦患处。内服:入丸、散,0.1~0.3-g。本品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一般不入汤剂。
【使用注意】内服宜慎。无寒实积滞、体虚者及孕妇禁服。服巴豆后,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巴豆油,油中含巴豆油酸、甘油脂、巴豆醇二脂、巴豆醇三脂,还含巴豆毒素、巴豆苷、生物碱、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 巴豆对肠肌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使分泌增加,促进蠕动,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并能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腹水型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煎剂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巴豆提取物对多种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油外用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咽喉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
3.临床报道 ① 阑尾炎:将巴豆、朱砂各0.5~1.5g,研细和匀,贴阑尾穴。共治疗急性阑尾炎99例,结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浙江中医杂志,1981,16(6):285]②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巴豆仁、蜂蜡各适量,先将蜂蜡置砂锅内文火熔化,再以毫针扎住巴豆仁在熔蜡中蘸一下,待凉后再蘸一次,拔出毫针,捏住针孔。每次吞服1~7粒(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每日3次。共治疗8例,全部治愈。[河北中医,1990,12(4):10]③ 小儿鹅口疮:取巴豆仁1g,西瓜子仁0.5g,共研碎出油,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小丸,切贴于印堂穴,15秒钟取下,每日敷1次,连用2日。共治l90例,结果痊愈171例,好转15例,无效4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9):548]④ 面神经麻痹:取巴豆6~8粒,去壳,大蒜3瓣,共捣成糊状,敷于太阳穴,直径1.5cm。6~8小时后见皮肤起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泡内液体,外敷京万红软膏,隔日换药1次。共治疗14例,13例痊愈,1例为带状疱疹并发面瘫而无效。[华北国防医学,2003,15(5):379]⑤ 乳癖:每次温开水冲服巴蜡丸5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停药10天,再服第2个疗程,至愈为止。共治疗458例,除3例癌变外,其余肿块完全或基本消失。[河南中医,1983,(3):35]
附药:巴豆霜Badoushaung 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主要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下腹水肿,二便不通,喉风,喉痹。内服:0.1~0.3g,多入丸、散。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