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83页(1630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甘泽、陵泽、肿手花根。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T.N.Liou ex T.P.Wang.的块根。产于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春季开花前或秋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药性】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祛痰定惊,解毒消肿。

【应用】

1.用于水饮停聚诸证。凡身面浮肿,腹大水肿,胸胁满痛,二便不通,而正气未衰者,可以本品单用,或与大戟、芫花、牵子等同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若水饮与热邪互结而致的结胸证,则可以本品配伍大黄、芒硝等同用,方如大陷胸汤;若妇女产后,血与水结,少腹胀满如敦状,小便微难不渴者,可与大黄、阿胶等相伍,方如大黄甘遂汤;若痰饮伏于胸膈上下,颈项胸背牵引疼痛者,可与大戟、白芥子同用,方如控涎丹。现代临床治疗肠梗阻、肠腔积液胀痛,常用本品配伍大黄、桃仁、厚朴等同用。

2.用于风痰癫痫,可配大黄、代赭石、半夏等同用;也可以甘遂为末,入心煨过,朱砂为丸服,方如遂心丹。本品还可用于顽痰凝结而致喘咳、噎膈。

3.用于疮痈肿毒,痰核乳癖。治疮痈,可单味研末,水调外敷;治痰核乳癖,可配参三七、青核桃枝、生甘草制成化瘀膏,外贴患处。

【用法用量】内服:0.5~1g,炮制后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醋制,以减轻毒性。

【使用注意】气虚阴亏、脾胃虚弱及孕妇禁服;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反甘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大戟醇、甘遂醇、大戟二烯醇,还含生物碱、柠檬酸、树脂、鞣质等。

2.药理作用 甘遂能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煎剂或注射液可损害胎盘,妨碍胎儿循环系统,因而有引产作用;甘遂的粗制剂对小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甘遂有抗白血病作用;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甘遂、大黄、芒硝各9g,水煎服。共治疗6例,其中胸水少量者4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6]② 术后尿潴留:将煨甘遂研极细,每用3~6g,酒调成饼,敷入神阙穴,盖上软薄膜,并用纱布扎紧,保持4~6小时。同时用甘草10g,煎汤顿服。共治27例,全部有效。[湖南中医杂志,1989,(5):37]③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取甘遂5g,研末,加水500ml,煎10分钟,每日3~4次保留灌肠,治疗2例,均痊愈。[河南中医,2003,23(8):78]④ 粘连性肠梗阻:用甘遂混悬液(含甘遂1.5g,纯净水100ml),经胃管给药,夹闭胃管1.5小时,再过0.5小时给以温热生理盐水500ml灌肠为治疗1次,可连续应用。有较好疗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312] ⑤ 引产:取50% 甘遂无水乙醇提取液0.6ml,用注射器注入膜腔内。共引产143例,结果一次注药引产成功率100% 。[贵州医药,1989,13(2):92] ⑥百日咳:用甘遂、大戟、芫花各31g,分别以醋炒焦,共研细粉,再用面粉60g炒黄,共制为丸。每日清晨服1~3丸。共治疗283例,一般服药3~5日即可痊愈。[湖北中医杂志,1982,(3):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