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70页(765字)

【药物出处】:《新修本草》

【概述】本品又名鹄虱、鬼虱、北鹤虱。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地,又称“北鹤虱”。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药性】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用于蛔虫、绦虫、蛲虫、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可单用研末或制成蜜丸服;若与槟榔、芜荑、使君子、苦楝皮等同用,其杀虫效果则更佳。如虫积腹痛拒按,便秘脉实者,加大黄、黑丑等同用;若虫积腹痛时作,上下往来不定,四肢厥冷者,则配附子、干姜、木香、槟榔、大黄等同用,方如集效丸。

此外,鹤虱与米同煎含漱,可治龋齿痛;与花椒、白矾、白鲜皮等煎汤熏洗、坐浴,可治蛲虫肛痒、阴道滴虫。

【用法用量】内服:多入丸、散;煎汤,3~9g。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鹤虱内酯、天名精内酯酮、三十烷、正己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三十一烷、豆甾醇等。种子含二十六烷醇。

2.药理作用 鹤虱内酯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显着抑制作用,表现为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状态,可对抗尼可刹米(可拉明)和士的宁的致惊厥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