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69页(1669字)
【药物出处】:李当之《药录》
【概述】本品又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hecu L.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海南、云南,福建、台湾亦产。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种子,用水煮后,晒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再晒干。
【药性】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应用】
1.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常与鹤虱、苦楝根等同用,方如化虫丸;若虫积患者,脏气虚寒,常配使君子、榧子、人参、花椒等同用,方如温脏丸;治蛲虫病,可配南瓜子、石榴皮同用;治姜片虫病,可配乌梅、甘草同煎或配黑丑研末服。
2.用于气逆或积滞所致胸腹胀满,泻痢后重。若七情气逆,上气喘急,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常与沉香、乌药、人参同磨汁服,方如四磨汤;若食积不消,脘腹胀痛,常与山楂、神曲、莱菔子等同用;若积滞不消,湿热内蕴,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痢疾里急后重者,常与木香、黄连、大黄等同用,方如木香槟榔丸。
3.用于脚气,水肿。治湿脚气,足胫肿痛,甚至胸闷泛恶等,常与木瓜、吴茱萸、紫苏叶等同用,方如鸡鸣散;治水湿壅盛,呼吸喘急,二便不利,常与羌活、泽泻、商陆等同用,方如疏凿饮子。
4.用于疟疾,可与常山、草果等同用,方如截疟七宝饮。若疟疾久发不愈,胁下结块,形成疟母,常与鳖甲、白术、川芎等同用,方如鳖甲饮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 g,单用杀虫,可用 60~12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气虚下陷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槟榔含总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及少量的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还含鞣质,内有右旋儿茶精、左旋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素A 1、B 1和B2,以及称为槟榔鞣质A、B的两个系列化合物体。又含脂肪酸。
2.药理作用 槟榔有较好的驱虫作用,其煎剂40分钟可使犬短小绦虫强直乃至死亡,水溶部分与醇溶部分具有较明显的杀细粒棘球原头蚴作用;煎剂对鼠蛲虫具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具有兴奋M胆碱受体的作用,嚼食槟榔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肠蠕动,使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增加;水浸剂对许兰黄癣菌与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鞭虫病:用槟榔50g(打碎),水煎2次,得药液300ml,加入蔗糖20g,溶化后分2次早、晚饭前服,儿童酌减,5剂为1个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共观察37例,结果治愈3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6%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8):504]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取新鲜干槟榔果8g,用水150ml浸泡1小时,再用文火煎至50~70ml,上午空腹1次内服,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2例,其中糜烂性胃炎8例,治疗后均获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总有效率为95.8%(23/24例)[中医杂志,1993,34(10):605]
附药:焦槟榔Jiaobinglang 本品是槟榔炒制后呈焦黄色的加工品。药性与功效基本同槟榔,功专消食导滞,主要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内服:煎汤,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