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422页(2153字)

【药物出处】:《本草图经》

【概述】本品又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主产于河南、浙江、四川,以河南、四川产量最大。5月下旬开花,5月底至6月中、下旬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药性】味辛,性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

1.用于血瘀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当归、川芎等同用,方如桃红四物汤;若热病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而寒热谵语,可用红花、丹皮加入四物汤中;治产后血晕,神昏搐搦,或热病胎死腹中,可用红花浓煎,加童便服,或与生地、膝、赤芍、益母草等同煎服。

2.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常配苏枋木、赤芍、当归等煎汤内服,或与白芍、栀子研末,用蛋清调敷患处;用红花酊或红花油涂擦,可治扭挫伤瘀结皮下之青紫肿痛。

3.用于血瘀气滞之胸痹,胃痛,噎膈,癥积。治血瘀气滞所致的胸痹心痛,可配赤芍、丹参、五灵脂、瓜蒌等同用;治寒凝血瘀之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可配丁香、木香、五灵脂等同用;治噎膈不能进食,或喉痹壅塞不通,可取鲜红花绞汁服,或用干品浸酒绞汁服;治腹中癥积,可配莪术、三棱、鳖甲、桃仁等同用。

4.用于半身不遂,关节痹痛。治中风偏瘫,肢体不遂,常与黄芪、当归、桃仁、地等同用,方如补阳还五汤;治风寒湿痹之关节疼痛,临床亦可于祛风湿药中加入红花、当归以活血通痹。

5.用于瘀热郁滞,斑疹难出色暗,多与浮萍、蝉衣、紫草、大青叶等同用。

此外,红花还可治皮肤皲裂、鸡眼、胼胝,多用鲜红花配地骨皮杵成膏敷,或单味研末用麻油调敷。现有用红花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神经性皮炎、扁平疣、银屑病以及急慢性肌肉劳损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或以鲜品杵膏外敷。养血活血宜少用,活血祛瘀宜多用。

【使用注意】孕妇禁服。有出血倾向不宜多用,过量或多用能使出血不止。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红花含红花苷、前红花苷A及B、红花黄色素、红花明苷A、绿原酸、咖啡酸、儿茶酚、焦性儿茶酚素、多巴。还含挥发油,其中有乙酸乙酯、苯、1-戊烯 3醇、3-己醇、2-己醇、(E)2-己烯醛、3-甲基丁酸等。还含氨基酸、糖类、谷甾醇、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等。

2.药理作用 红花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作用;红花煎剂、水提取液及红花黄色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红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红花煎剂对各种动物,不论已孕及未孕的子宫均有兴奋作用,甚至发生痉挛,尤其对已孕子宫作用明显,从而具有抗早孕和流产、中止妊娠的作用;红花注射液、醇提取物、红花苷、红花黄色素能显着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对缺氧缺血后脑神经元的变性有强力的保护作用;红花黄色素能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并降低腹腔巨噬细胞和全血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使空斑形成细胞(PFC)、脾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SRFC)和抗体产生减少,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红花黄色素有较强的镇痛反应,且对锐痛及钝痛均有效,并能增强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脑动脉硬化:取10% 红花注射液2ml,加10% 葡萄糖2ml混合,注射于风府、哑门、风池3穴,每穴各注射1ml,3日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10例,总有效率达96.6% 。[山西医药杂志,1983,12(5):297]② 脑血栓:用50% 红花注射液15ml,加入10% 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137例,总有效率达94.2% 。[江苏中医杂志,1982,(2):58] 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用50% 红花注射液5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如无不适,逐渐增加至20ml。共治疗病变早期和中期各46和12只眼,均有明显效果。[山西中医,1993,9(6):23]④ 结节性红斑:用50% 红花注射液10~15ml,加入5% 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26例,结果痊愈299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中医药研究,1994,(2):3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