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694页(1162字)

【药物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概述】本品又名皂荚刺、皂角针、皂刺、天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主产于河南、江苏、湖北、广西,安徽、四川、湖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河北、江西、山东、辽宁等地亦产。全年可采,趁鲜切片,晒干。

【药性】味辛,性温。归肝、胃经。

【功效】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应用】

1.用于痈疽肿毒。如脓未成者,常与穿山甲、金银花等同用,方如仙方活命饮;如脓成而正虚不溃者,则与穿山甲、黄芪、当归等配用,方如透脓散。

2.用于麻风,癣疮、重舌。治麻风,单用皂荚刺烧灰为末,大黄煎汤调服,方如二圣散;治癣疮,用皂荚刺米醋浓煎,取液外涂;治小儿重舌,用本品烧灰,加入朴硝、冰片少许,掺于舌下。

3.用于痔疮,肛边痒痛,可与樗皮、枳壳、赤芍同用,方如皂荚刺丸。

4.用于妇女产后缺乳或乳汁不下,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通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液涂。

【使用注意】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皂角刺含皂苷,又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

2.临床报道 ①麻痹性肠梗阻:用皂角刺50g,火麻仁15g,蜂蜜400g。先将皂角、火麻仁水煎200ml,与蜂蜜冲服,1次服完。共治疗 15例。结果全部治愈。[四川中医,1989,7(7):29] ② 坐骨神经痛:用皂角刺20~40 g,加水500 ml,煎至300ml,滤去渣,于1天内分2次服,每日1剂,疼痛消失后,再巩固3~5天停药。若兼症明显,可辨证加药。共治疗117例,结果临床治愈73例,基本控制20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10]③ 亚急性盆腔炎:用皂角刺30g,大枣10枚,煎半个小时后弃渣取药液300~400ml,再加糯米30g,煮成粥状,分2次服。一般7剂后腹痛显着好转,体温下降,再服 7剂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3):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