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耳解剖学手册

解剖叙述及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耳解剖学手册》第161页(6775字)

此间隙位于颅底后部的深处,在脑干和岩骨之间,为蛛网膜下间隙,是血管神经的重要通道。此为手术区域。

一、总论

组成:此间隙为桥-小脑二面角,开向前外方;颅底后部封闭两面角。由前外方的岩骨和下方的枕骨所组成。

间隙的下端自行变细长到枕骨大孔和椎动脉处。上端宽大,由小脑和小脑幕封闭。隐窝同样组成:①斜向下、后、外的大轴;②几乎横着的小轴,适在面-听神经根处。

大小平均:长25mm;宽15mm;高15mm。

二、间隙之四壁

(一)前外壁(图10-1,10-2)

图10-1 位置(内上观)

图10-2 位置(内前观)

此为骨壁,由岩骨后颅内面组成。几近垂直,向后内方。

桥小脑的岩面界于:

1.前方:通向三叉神经切迹端的垂直部分。

2.后方:通向甲状隐窝的垂直部分。

3.上方:岩骨上缘有:①在前方,三叉神经切迹(Albinus半月迹)与其前、后两棘相邻;②在后方,岩上窦沟,藏于小脑幕大环的终止点。

4.下方:岩枕缝:①其短前部,明显地斜向下、后方,沿着岩下窦、硬脑膜外行进;①其水平后部,呈弯月形朝向前隔室或后破裂孔神经簇。

桥小脑岩面外有某些意外小骨丘。

环形的内听道入孔,经岩骨后颅内面的中2/3和前1/3联合处,其上缘比后缘更接近些;占据此岩面的上1/2高度。

内听道界于:①凸向上方的上唇;②尖锐的后唇;③钝的下唇;④凹陷的前唇,向前进入斜向前上方的骨沟。朝向内侧。直径5mm。

弓下隐窝位于内听道的上、后方,接近岩骨嵴,形成一形状多变的孔道,线状或曲线形集中向着内听道;游离通过数条小静脉,组成岩乳管内孔。

甲状隐窝或内淋巴囊隐窝,位于间隙的后界;在后方横窦、前方的内听道孔之间的10mm处。在隐窝上、内方有前庭导水管的后孔,向前、下方的斜缝,游离地通入内淋巴囊,在此摊开到硬脑膜和通过几根小静脉。

(二)下壁(图10-3)

图10-3 下和外前壁(骨)

为骨壁,由枕骨外侧骨质的部分组成。后部宽,在此借后破裂孔凹向其外缘。前部窄。其中央部,即枕骨结节有些发育,是手术的重要标志。

(三)后内壁(图10-4)

图10-4 内后壁:桥小脑角

这是以桥-小脑角为中心的神经集中点,有:

1.一个延髓-脑桥的前缘,由上至下形成:

(1)脑桥的前外部分与三叉神经走出到上1/3和下2/3联合出口处。

(2)斜向后并稍向下的中小脑脚,此脚延长到脑桥的外方。

(3)延髓-脑桥沟,在其外端位有延髓部的外侧隐窝,在此由内向外有第七对和第八对脑神经走出。

延髓的前外侧面(侧索)在一区域内的位置:①上方的延髓-脑桥沟;②内方延髓橄榄隆起,与锥体前方相毗连;③外方的后侧沟与绳状体相依并有第九对、第十对、第十一对脑神经由上而下走出此沟。

2.小脑后坡:由小脑半球近中线的前面组成,和一部分小脑扁桃体所组成,在Vicq-Azyr环沟的下方。

3.延髓-脑桥前缘和小脑后缘连合处为桥-小脑角,附着于小脑绒球部第十对脑神经的叶。该叶水平位,由上而下形状扁平,位于中小脑脚的下方,伏起在该处。

在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凹入部连接中小脑脚的终止部。

在Luschka外侧脉络丛处有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出口,于小脑绒球部间插在第八对脑神经起始之间。

(四)上壁

是由位于Azyr-Vicq沟和外侧隐窝上方的小脑半球前面部分组成。

向前到间隙上方之前檐并止于岩嵴的外方,在此再抬起小脑幕。

其前方延长部呈顶形,填充小脑幕小环,并填补前方的静脉窄道借以分隔在外侧的岩嵴和内方的脑桥。

(五)前、后或终端

前端是一完整的裂缝,位于枕骨基底突起的外缘(在外方)和内方的脑桥之间。

后端自行削薄,在近颅底的表面,位于内方的下小脑脚和外方的枕骨孔凸边之间。

三、间隙内容

这些重要的血管神经成分与脑膜关系极为密切。

(一)神经(图10-5,10-6,10-7,10-8)

图10-5 上前根三叉神经和中根(面听神经)

图10-6 听面神经根蒂或中脑蒂

图10-7 后下根蒂(舌咽、迷走、副混合神经)

图10-8 骨壁及后下根蒂(舌咽、迷走、副神经)

神经形成延髓-脑桥顶和岩基底的一面扇子,呈向下、外、后的斜面分布,可区分为:

1.前上蒂:由三叉神经形成。

(1)起源:起自脑桥的前外部。①在其上13和下23联合处。②在中小脑脚起始部的上和内方。③在间隙的上、内界处。

(2)种类:有两种根:①感觉根,在外侧,粗(5mm),由40~50根纤维组成。②运动根,在内侧,细(2mm),由8~10根纤维组成。

(3)行程:10mm,三叉神经斜向前、上并稍向外,几近矢状。由脑球展开到岩骨上缘,与间隙顶相接触。

根蒂由以下四部分组成:①粗三叉神经感觉根,由上向下呈扁平;②细运动根,在感觉根下方交叉;③一条发育很好的小动脉,为脑桥动脉的一支;④一条易变的静脉干,连接脑桥静脉到两岩窦汇合。

通常描写成S状弯曲:首先向内凹,然后向外凹。

(4)终止:三叉神经离开桥 -小脑间隙到岩骨上缘前 13,并借一宽 8mm、高5mm的孔进入到Meckel腔,毗邻:①下方的Albinus半月环;②上方的小脑幕大环并汇取岩上窦内。

2.中蒂:由听面神经蒂组成。

(1)起源:起自延髓的外侧隐窝。位于延髓-脑桥沟的外端,三叉神经的外、下方,中小脑脚的下方,小脑绒球的上方,并突入间隙中。

由外向内由圆、粗的位听神经,细的中间面神经(ⅦBis),面神经等组成。

(2)行程:15mm,根蒂斜向外,稍向前、上方,几乎是横着地穿过桥-小脑间隙。②由内听道角行向间隙板顶的同等距离。③与三叉神经几呈直角方向相互分开。④占据枕骨结节顶数厘米,是其手术标志。

面听神经根包括:①听神经:(首先呈圆形,然后挤入起始部前上的凹沟里)和终末的后上凹沟所组成。

形成:耳蜗神经纤维通常组成听神经内的23;前庭神经纤维通常组成听神经后外1/3,实际上是其后外的1/2,包绕蜗神经纤维(起自后上方,终止在后下方)。在耳蜗和前庭神经纤维间有一分界面。

②面神经和Wrisberg中间神经:当听神经斜向外方并稍向前时,神经的方向是横行的。二者互相靠近、重叠,听神经前内缘接近其起始部并停于上部的上面,其全长伴行下方的耳蜗纤维,仅外1/3段伴行后外方的前庭神经。

③迷路动脉或内听动脉通常出自间隙的1/3,并向前下到小脑动脉膝顶,居于位听神经腹面。

④一条由基底动脉干分出的小动脉供应面神经。

⑤内听静脉,发自内听道孔并直接入岩上窦。

这些都是手术的重要关系。

(3)终止:面听神经根离开此间隙在滑入岩沟之后进入内听道。

3.后下根:是由第九对、第十对、第十一对脑神经三者组成的混合神经。

(1)起源:来自延髓后外侧沟,在小脑绒球下方与听面神经根起始部相邻;位于在延髓侧索的后方,在绳状体的前方,在间隙的后下缘。

由上至下其由第九对、第十对、第十一对脑神经组成。

(2)行程:数毫米,根据于:①几乎呈水平方向向外;②由延髓向后破裂孔分布;③听面神经根以远是由小脑绒球和外侧脉络膜丛分隔开;④止于枕骨结节后外的抛面上。

混合神经根是由上部和前部的舌咽神经、中部的迷走神经、下后部的副神经组成,接着离开延髓根和脊髓。

(3)终止:混合神经离开小脑间隙到间隙的后下部,止于后破裂孔的前、中部的神经所在处。

(二)血管(图10-9)

图10-9 动脉

桥小脑间拥有大量血管分布,其相互关系是多变的,这与各神经成分的固定性形成对照,也为手术止血带来困难。

1.前下小脑动脉:这是间隙里最粗的一条动脉,其变异多,可一侧缺如。密集成丛,由前向后分布在间隙里。

模式图:

(1)起源:起自基底动脉干的中部。行经桥脑前,在此岔过外展神经一短程后进入间隙。

(2)行程:在一个后内凹面的弯曲部。其顶靠近内听道。首先在三叉神经下交叉,相当低。接着先是面-听神经根与其起端有一易变的距离,并或可交叉在位听神经下面,或可在面神经膝顶的下面。

这些中部小脑同面-听神经有密切的毗邻关系,实际上是极度变化的原因。

(3)终止:沿着中小脑脚的下缘向后转弯并终止于有大量细血管的小脑绒球部,形成小脑前血管网。

(4)侧支:迷路动脉是最重要的,细长,有时双重。通常出自前、下小脑动脉,稍距其与听-面神经根交叉的前方(见后面章节)。伴随内听道的神经根,到位听神经的腹面处。供应面神经和其中间神经及位听神经,其分支呈T字型。

2.后下小脑动脉:粗大的动脉。仅位于脑-小脑间隙里的一段行程。

(1)起源:出自椎动脉的后面。

(2)行程:一上来就接触混合神经位于第九对和第十对脑神经间,或穿过第十一对脑神经根。上升到延髓外侧,斜向后、上、外方。

(3)终止:分成内、外2支与下小脑叶接触,在小脑绒球下方。

(4)侧支:长的行向第九对脑神经;短的行向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

(5)吻合支:有许多支与前下小脑的动脉吻合。

3.脑桥动脉:因是多样性的,很难模拟图形,来自基底干。

4.间隙的静脉:很丰富,形成一网眼丛,沿着小脑动脉走行而分布,靠近真正血池的骨壁。

模式图:①前小脑静脉(绒球静脉);②三叉神经的静脉(Dandy岩静脉),沿着三叉神经外缘走行;③进入岩上静脉窦内。④下小脑静脉进入岩下静脉窦。

(三)脑膜(图10-10,10-11)

图10-10 硬脑膜

图10-11 脑膜、听面神经根蒂

硬脑膜是下方和前外方骨壁的坚硬膜,做为后破裂孔(的周围)和内听道以及Albinus半月环的围墙。软脑膜覆盖神经轴并形成间隙各神经根的鞘膜。蛛网膜形成三条神经根隆起帆;①其使神经根的贴合由前向后越贴越紧,使三叉神经游离到Meckel腔,面-听神经根的下面到内听道的邻近,但完全套裹在混合神经纤维的走行中。②其使软脑膜与桥小脑蛛网膜下池相依并由结缔组织隔开。桥小脑池连通后面的颅后窝池和前面的桥脑池。

蛛网膜分出延长部分,分别到内听道,弓下窝的岩乳突管和甲状隐窝处的内淋巴囊。

四、间隙各壁的关系(仅为草图)

1.在前和外方相当于岩内各器官,由前向后:①蜗轴基底,在深约8mm处投影在内听道的前半部。②前庭,投影在内听道的后半部并在后者的后方深及5mm处。③上、后二半规管的总脚、前庭导水管,均投影在甲状隐窝上方的一变异的深处。④后迷路周气房系统,在内听道下方,是下后迷路气房组。

在内听道上方有:①上后迷路气房群,交叉在半规管总脚的内面,直接分布在岩骨壳下方;②岩嵴气房群;③贯穿迷路气房群。

在内、后方恰止于第四脑室的外侧角。

2.在前方恰与海绵窦和岩尖相对应。

上一篇:毗邻关系 下一篇:耳解剖学手册目录
分享到: